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刘芬玲
2025年11月19日,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的“CACA前沿播第32期”在线上如期举行。这场以复旦大学高强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韩硕团队发表于《Nature》的“Amplifying antigen-induced cellular responses with proximity labelling”为核心的学术盛宴,不仅是对一项顶尖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更是一次为中国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凝聚共识、指明方向的智慧碰撞。在主持人聂勇战教授娴熟引领下,樊代明院士、韩为东教授、王红霞教授、王骥教授等顶尖专家组成的点评天团,与线上无数同行一起,共同完成了一场从理论创新到临床未来的深度思想穿越。这不只是一场学术报告,更是一次对中国肿瘤免疫治疗未来航向的精准把脉。
该研究创新性地利用邻近标记技术(proximity labelling),开发出红光或超声波激活的工程化纳米酶(PCN),通过在目标肿瘤细胞表面高密度地人工扩增与锚定合成抗原(FITC),实现了在靶细胞表面原位、高密度构建人工抗原簇(PATCH技术),有效克服了传统免疫治疗中抗原密度不足和靶向特异性差的问题,显著增强了受体(如TCR)的集聚和免疫信号激活,在多种小鼠肿瘤模型和人源化肿瘤模型中,该方法介导的局部抗原富集显著提升了T细胞的杀伤活性,快速彻底地清除了经处理的肿瘤病灶。更为重要的是,高效的靶细胞裂解进一步促进了"远端效应",成功诱导机体对未治疗的远端肿瘤产生系统性免疫力以及对肿瘤再激发产生长期免疫记忆,这些发现表明,邻近标记化学有望成为调控抗原依赖性受体功能及细胞状态的普适性策略。
樊代明院士强调,本期研究是“基础工具向临床治疗转化”的典范,体现中国肿瘤研究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呼吁学界聚焦临床痛点,打造兼具科学价值与实际影响的原创成果。这一突破不依赖于特定天然抗原的表达水平或肿瘤特异性,大幅拓宽了免疫激活疗法的适用范围,为提升对实体瘤及转移灶的免疫治疗效果提供了新的通用方案。不仅克服了癌症免疫治疗中“抗原不足”的瓶颈,更证明邻近标记技术能够从“观测生命过程”走向“调控生命过程”。从生物学角度看,PATCH 为重写细胞表面分子语言提供了全新路径,有望提供免疫治疗新的解决思路。
PATCH技术如同在肿瘤免疫治疗的坚韧壁垒上,凿开了一扇充满希望的新窗,让我们窥见了窗外的无限风光,相信在中国抗癌协会领导的引领下,当顶尖的原始创新与顶级的学术平台相遇,当科学家的奇思妙想与临床专家的丰富经验相融合,这一“修补”细胞表面的妙手,终将“治愈”人类的顽疾。
正如樊院士说的,肿瘤治疗已进入“三手齐抓”的新阶段:左手抓抗癌、右手抓控瘤、双手抓保生,本期PATCH技术正是“抗癌”环节的重要突破,通过重构抗原增强免疫杀伤,兼顾疗效与特异性,契合CACA整合医学理念。这项源自中国的智慧,如同在肿瘤免疫治疗的版图上发现了一块充满无限可能的新大陆。而CACA前沿播,则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这片新大陆的壮丽景观,更集结了最智慧的探险家,共同规划了探索的路径,最终为全世界的癌症患者带来全新的生命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