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会员服务  >  会员之声
樊诗睿 | 和而不同,共愈未来——2025中英抗癌峰会暨伦敦全球抗癌活动周观后感
2025-11-25 08:59

  渝北医院 樊诗睿

  今天,我有幸在线全程观看了“2025伦敦全球抗癌活动周-中国专场”的直播。这场盛会汇聚了包括樊代明院士、Susannah Stanway教授在内的八位中英抗癌领域的顶尖专家,是一次中英两国顶尖医疗智慧的盛会。

  对我而言,这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报告,而是一次认知的刷新与视野的重塑。无论是各位专家的主题演讲,还是圆桌环节中迸发的思想火花,都让我深切感受到:中英之间的抗癌交流,已从早年的“单向学习”与“技术引进来”,迈向了如今的“双向对话”与“经验共同分享”。我们不仅能够与英国这样的医疗强国平等交流,更能在大规模流行病学洞察、中西医结合的创新路径等方面,提出令人瞩目的“中国方案”,这让我由衷感到自豪。

  这一切也清晰地表明:中国的抗癌事业,正在跨学科融合、全周期人文关怀与全球化协作的道路上,加速前行。

  一. 从“单兵作战”到“集体协同”:跨学科融合是制胜关键

  随着抗癌疗效的提升,癌症正逐渐变为一种“慢性病”,而部分治疗所带来的长期副作用也日益受到关注。会议中关于“心脏肿瘤学”的专题讨论,专家们指出,许多高效的化疗、靶向治疗甚至前沿的免疫治疗,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可能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伤,引发高血压、心律失常,甚至严重的心肌炎。这让我意识到,成功的抗癌治疗,目标不仅是让肿瘤缩小,更是要让患者安全地、有质量地活下来。

  在这一背景下,肿瘤科医生不再只是孤军奋战的“先锋”,而应成为统筹全局的“指挥官”。他们需要率先树立保护心脏的意识,并在治疗初期就联合其他科室医生组建“一个团队”,以集体协同的方式实现安全、有效的抗癌。正如中国抗癌协会(CACA)指南所强调的,医生不应只考虑如何杀灭肿瘤,更应在确保其他器官健康的前提下,实现科学控瘤。医生团队应该掌握不同肿瘤的治疗策略,从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英国专家Alexander分享中提到,英国临床已广泛应用一系列风险评估工具,在治疗前系统评估患者的心脏承受能力。针对高风险患者,心内科医生会早期介入并全程协作。这让我明白,跨学科合作并非静态的口号,而是需要持续应对新挑战、不断进化的临床实践。同样,中国抗癌协会也秉持相同理念,目前已建立17个器官保护中心,并在跨学科协作的基础上,积极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学科体系与临床指南。这一切都揭示出,中国在肿瘤治疗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正为全球抗癌事业注入新的方向与动能。

  二.从“治疗疾病”到“关爱扶生”:全周期管理体现医学温度

  如果说“心脏肿瘤学”拓展了医学的边界,那么关于“老年肿瘤学”的讨论,则让我真切触摸到了医学应有的温度。

  Nicolo 教授和石教授深入探讨了老年肿瘤患者的特殊性。他们强调,面对常合并多种慢性病、身体机能复杂的老年群体,临床视野绝不能局限于肿瘤这一个“点”,而必须系统评估其共病情况、身体功能、认知及社会支持等多重维度。不应机械地将问题割裂为“肿瘤问题”或“心脏问题”等,而应看到其背后作为慢性病的“同质性与关联性”——即在病理生理层面深层的相互影响与共同管理需求。

  会议中反复强调的“综合性老年评估”,恰恰是实现CACA指南所倡导“个体化精准治疗”的灵魂所在。确实,对于一位80岁的患者和一位50岁的患者,即使患有同一种癌症,治疗目标和策略是截然不同。前者的重点更多是在控制病情进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而非不惜一切代价追求肿瘤的完全清除。这意味着,我们关注的焦点正从“孤立的病灶”转向“完整的人”。这一“全人、全身、全周期”的关怀理念,也与CACA指南所构建的“防-筛-诊-治-康”全程管理路径高度契合。该体系强调从预防到康复的全程关注,尤其在肿瘤康复期与支持治疗方面,涵盖了营养支持、心理干预、社会支持等多元维度,致力于通过系统性管理提升患者的整体生存质量。医学的使命不仅在于控制肿瘤,更在于守护一个人的功能状态、生活意义与生命尊严。这也正印证了樊代明院士所强调的,医学合作与发展的根本在于“回归以人为本的医学本质”。他认为,未来的医学不应只追求技术的“高精尖”,更要关注患者的“获得感”。

  三、 从“引进来”到“共发展”:全球化合作共创未来

  近十年来,中国肿瘤心脏病学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的创新之路——从2015年国内首家肿瘤心脏病专科医院的建立,到2018年整合肿瘤心脏病学协会的成立;从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到发布属于我们自己的CACA指南。今天,我们已在全球学术舞台上发出了清晰而坚定的“中国声音”。

  本次会议上,中英专家就共同关注的临床问题展开平等对话。无论是心脏毒性管理,还是老年肿瘤评估工具,双方都在真诚分享各自的数据与实践,共同探索最优解。这让我清晰地看到,中英合作已超越传统的“学术交流”,而是基于各自优势的“强强联合”——英国在基础研究与指南制定方面底蕴深厚,而中国则拥有庞大的临床资源与高效的组织执行力。这种互补共赢的模式,正成为推动全球抗癌事业向前的重要引擎。

  此外,会议上多次提及的中医药潜力与AI技术在诊疗中的应用前景,为未来的“中国方案”注入了无限想象空间。

  当看到线上观看人次突破1700万时,我深切感受到:互联网技术正在打破地域与资源的壁垒,让顶尖医学智慧以更开放、更共享的方式普惠全球医者。这不仅是一场技术胜利,更是推动医疗公平的伟大实践。它让我们这一代医学新人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更远、更包容的未来。

  四.总结收获,砥砺前行

  回顾本次峰会,短短一个多小时,但信息量巨大,回味无穷。我的收获是全方位的:开阔了国际视野,深化了对前沿领域的认识。它让我这个医学新人认识到,未来的优秀医务工作者,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更要具备跨学科协作的思维、全周期关怀的情怀以及全球化合作的格局。我愈发理解樊代明院士所指出的一样——“医学的本质是呵护生命”。我们所追求的整合医学,正是要超越单纯的技术堆砌,将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与生命尊严置于核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此次峰会,正如一盏照亮前路的明灯。我将把所学所感——对融合的认同、对关怀的体悟、对合作的期待——转化为持续成长的动力。在接下来的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拓展认知边界,始终以患者为中心,保持人文关怀的温度,并积极参与国际对话,紧跟医学前沿。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