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杨田
2025年11月8日的昆明,滇池的晨光刚漫过2025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会场的玻璃幕墙,主会场里15000个座位已座无虚席,来自全球的肿瘤学界同行眼神专注;屏幕另一端,近8000万线上观众正透过数据流传递着期待。当主持嘉宾范先群院士念出“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杨田”这个名字时,我持着话筒的手微微发热——这份热度里,有站在全球学术舞台的荣幸,更有对“不负信任”的郑重,因为此刻站在这里的意义,远不止一场全英文主旨报告那么简单。
就在会议正式举行的一周前,我曾陷入短暂的纠结:一边是医院科室主任竞聘答辩,那是关乎团队特别是我本人未来发展空间的重要考核,同事们为筹备此事已忙碌数月;另一边是CACA的主旨报告邀请,这是向世界展示中国肝癌整合诊疗成果的窗口,更是中国抗癌协会(CACA)和理事长樊代明院士对我的肯定和信任。但当我想起给樊院士发去“无论科室主任竞聘安排如何,我一定赴昆明参会”的消息后,他秒回的那条短信——“好样的,像我年轻时”,所有犹豫便烟消云散。于我而言,这从不是“二选一”的难题,而是医者初心与学术使命的必然选择:竞聘答辩可以想办法尽力协商或放弃,但向全球同行传递肝癌诊疗“中国方案”的机会,这是从整个抗癌协会在5000人见证下从200多个报告中通过层层筛选出的九分之一,容不得半分迟疑。
这份笃定背后,藏着樊代明院士的指引与鼓励,那是我学术生涯里最珍贵的“知遇之恩”。第一次与樊院士深入交流,是在此次主旨报告的遴选会上。他没有讲晦涩的理论,反而用“农民拾穗”作比:“从事肝癌的专家包括院士已很多,但须解决的难题还不少。整合不是把手术、药物、影像这些技术简单拼贴,而是要像麦收时的拾穗人,在临床的田野里弯腰捡起那些能真正帮到患者的经验、数据、理念,串成能救命的‘项链’。”这句话像一盏灯,让我突然明晰了我们团队多年研究的方向——我们做的早诊早筛模型、精准外科策略、术后复发防控,不正是在肝癌诊疗的原野上“拾穗”吗?
在确定我最终入选主旨报告的线上指导会上,樊院士对所有九个主讲者幻灯一一指导,他的指点更是细致到让我动容。他亲自为我的报告拟定题目——《整合集成:做肝癌诊疗原野的拾穗人》,还逐字逐句讲解题目的深意:“‘拾穗人’不是宏大的英雄叙事,而是带着敬畏心的实践者。你要让听众知道,我们的研究不是在实验室里‘造空中楼阁’,而是在患者的需求里‘找答案’。”他还反复叮嘱我:“别只堆数据,要讲数据背后的人。比如ASAP模型,你可以讲那个AFP阴性、差点被漏诊的乙肝肝硬化老人,后来靠模型临床应用早期发现,现在还能带着孙子去公园;讲微创外科,就提那个80多岁的老爷子,腹腔镜肝癌切除手术后一周出院,还特意拍了张在院子里种白菜的照片发给你。学术要‘硬’,但心要‘软’,这样才算真正的‘整合’。”临出发去昆明前的那天夜里,我反复看着指导会的录制视频,突然想起我的导师吴孟超院士曾说“医者要把患者放在心上”,而樊院士的指点,正是把这份“医者心”揉进了学术报告的每一个细节里。
站在CCHIO主会场的讲台上,看着台下熟悉或陌生的同行,我把三个“拾穗故事”慢慢讲了出来。第一个故事关于“填平生存鸿沟”——多年前,我在门诊遇到一位乙肝患者,AFP检测正常,我们按常规让他6个月后复查,可再次见面时,肿瘤已经长到了5厘米,错过了最佳手术时机。那之后,我们团队就下定决心要破解“AFP假阴性漏诊”的难题。我们跳出单一标志物思维,把年龄(Age)、性别(Sex)与甲胎蛋白(AFP)、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整合进ASAP模型,用简单的方程实现风险量化。在全国43家三甲医院的100多万人次高危人群里验证时,有位基层医生跟我说:“以前总怕漏诊,现在有了这个模型,给患者解释病情时心里都有底了。”当我说出“早期肝癌诊断率提升25.8%”这个数字时,我看到台下一位国外专家轻轻点了点头——我知道,他懂这个数字的重量:每100名肝癌患者中,25个人不用再面对“晚期肝癌仅15%五年生存率”的绝望,25个家庭不用被癌症的阴影吞噬。
第二个故事关于“平衡安全与根治”——在肝癌外科领域,“能不能切”“敢不敢切”“切得好不好”始终是绕不开的核心命题,而这三个问题的本质,正是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为患者争取最大的根治机会,这种安全既包括患者的手术安全,更包括医生安心行医的职业安全。肝癌患者往往伴随复杂基础病,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高发,传统手术评估体系多依赖单一指标,既容易因过度保守错失根治机会,也可能因评估不足导致手术风险陡增,这不仅威胁患者生命健康,也让医生陷入“多做多错”的执业困境。而CACA倡导的整合肿瘤学理念,恰恰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系统性方案。我们团队正是以此为指引,联合多学科构建起全链条评估与诊疗体系,从术前风险量化到术中精准操作再到术后安全管理形成闭环,通过多学科协同构建“全维度安全屏障”,既守护了患者的手术安全,也为医生的规范行医撑起了“保护伞”。
第三个故事关于“突破复发瓶颈”——术后复发是肝癌手术患者的“噩梦”,90%的复发发生在肝内,微小残留病灶(MRD)是核心根源。2019年,我们在《JAMA Surgery》发表一项研究,首次证实部分晚期复发(术后2年以上)不是新发肿瘤,而是MRD“休眠后再激活”。这个发现颠覆了国际上的认知,美国肝胆胰协会前主席Yuman Fong教授特意写评论肯定:“这为肝癌复发防控提供了新方向。”之后,我们构建“监测+干预”体系:监测端用AFP+PIVKA-II联合方案,把早期复发检出率从60%提升到87%;干预端针对不同高危人群精准施策——窄切缘患者加辅助放疗,中位生存期延长20个月;中晚期肝癌患者用辅助免疫治疗,延长7.3个月;巨块型肝癌术前做新辅助介入,延长14.7个月。有位肝癌患者坚持术后规律性监测,每3个月做一次检查,在术后5年时发现复发病灶,仍处于早期,及时做了再切除手术,现在已经术后8年,去年还来参加了我们的东方肝友会,他说:“是你们让我知道,癌症不是‘一锤子买卖’,只要不放弃,就有希望。”
而这份站上讲台的笃定,早在前一天下午的CACA理事会上就已埋下伏笔。当我怀着对学术使命的坚守,抵达昆明参会之前,没想到樊院士会在理事会上特意留出5分钟时间,向全体理事介绍我的选择与即将进行的主旨报告。他握着话筒说:“杨田医生为了此次大会主旨报告,主动协调医院科室主任竞聘答辩,这份将学术使命、患者利益置于个人发展之前的抉择,正是我们CACA人该有的初心;他团队多年扎根肝癌整合诊疗一线,即将分享的成果都源于临床实践,我相信他能把‘整合’的真谛传递给全球同行。”话音刚落,理事会便以全票通过增补我为CACA理事。一位相熟的外院同行当即发来现场视频与祝贺信息,看着屏幕里各位前辈赞许的目光,我攥紧了口袋里的演讲稿提纲——这份信任与肯定,早已超越荣誉本身,成为我必须讲好中国肝癌故事的最强动力。带着这份沉甸甸的鼓励,我站在了CCHIO主会场的讲台上,将三个“拾穗故事”娓娓道来。当我熟练地用英文汇报完整个报告,台下响起的掌声如滇池浪潮般漫过耳畔,比我预想中更持久、更热烈。我望着台下那些熟悉的前辈身影与专注的同行目光,我的眼眶微微发热,此刻忽然清晰懂得,这份掌声不仅是给我个人的,更是对我们团队多年扎根临床、踏实“拾穗”的认可,是对CACA整合肿瘤学理念最朴素也最有力的呼应——这才是此次大会属于我的“高光时刻”。
掌声余温未散,我刚走下演讲台,樊院士就特意穿过人群走到我身边,手掌轻轻拍在我肩上,语气里满是欣慰:“小伙子讲得不错,有温度、有干货,好样的。以后要多为整合肿瘤学做些实事,别辜负了大家的信任。”没有多余的客套,却比任何表彰都让我动容,这句话像一颗带着暖意的种子,稳稳落在我心里,生根发芽。这份温暖的嘱托,让我再次想起CACA多年来给予的支撑与滋养——是CACA将我们团队研发的ASAP肝癌早诊模型纳入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1类证据、A类推荐,用权威背书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一线;是CACA带领组织全国多中心协作研究,让我们的精准外科策略、复发防控方案得到大规模临床验证,不仅被国内同行广泛采用,更成功写入EASL、ESMO等国际权威指南,让肝癌诊疗的“中国方案”获得全球认可;是CACA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学术普及网络,把整合诊疗巡讲办到县市级医院的会议室,让先进的早筛技术、手术理念跨越地域鸿沟,抵达基层诊疗的“最后一公里”。
我至今清晰记得在贵州一个山区县城医院巡讲的场景,课后一位年轻医生攥着我的课件打印稿追出来,激动地和我说:“杨老师,以前总觉得‘整合诊疗’是大医院的‘高端概念’,听您讲完才明白,我们在门诊多问一句患者的乙肝病史,多跟影像科同事通个电话确认病灶性质,这就是最实在的‘整合’啊!”他的话让我心头一震,那一刻我彻底明白CACA的真正价值:它从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殿堂,而是连接“前沿科研”与“基层需求”的坚固桥梁;它传递的也不只是专业知识,更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医者初心与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正是这股精神火种,让整合理念在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里落地生根,滋养出更多守护患者生命的力量。
我的导师吴孟超院士曾说:“治病救人是医者的根,科研创新是医者的翼。”现在,在CACA的平台上,在樊院士的指引下,我更懂了“根”与“翼”的关系——整合肿瘤学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协同”;科研创新不是为了发论文,而是为了让每个患者都能得到“最适合的治疗”。有一次整理吴老的手稿,看到他在扉页上写着“要把患者当亲人”,我突然想起樊院士说的“学术报告要硬,心要软”——其实两者本质相通:无论是拿起手术刀、设计研究方案,还是站在学术舞台上分享成果,最终的落脚点,永远是“人”。
如今,我作为CACA理事,心里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站在滇池畔回望这次大会,我最想对CACA说一声“谢谢”:谢谢你们给了我一个年轻肿瘤医生发声的机会,让我们团队的“拾穗”成果能被全球看见;谢谢你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让更多年轻学者能在这里成长,让整合肿瘤学的理念能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
未来,我期待CACA能继续引领中国临床肿瘤学科在整合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期待更多基层医生能走进CACA的培训课堂,把早筛早诊的技术带到偏远地区,让那些肝硬化、乙肝患者不用再因为“没条件检查”耽误治疗;期待更多年轻学者能在CACA的平台上交流碰撞,把“整合”的思路延伸到更广阔的肿瘤领域,形成更多“中国方案”;期待CACA能继续搭建国际协作的桥梁,让中国的整合肿瘤学经验与全球同行共享,为全球癌症防控贡献更多东方智慧。
滇池的风还在耳边回响,主会场的灯光仿佛还在眼前明亮。这场大会落幕了,但“拾穗”的路还很长。我会带着CACA的信任,带着樊院士的期望,带着导师吴老的医者精神,在肝癌诊疗的原野上继续弯腰耕耘——也期待和更多CACA的同仁一起,把整合肿瘤学的“火种”传得更远,让更多肿瘤患者能“赢在整合”,重新拥抱生命的阳光。因为我们都知道,每一次“拾穗”,都是在为患者拾起希望;每一步“整合”,都是在为肿瘤防治的未来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