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金静
在第32期CACA前沿播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高强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韩硕团队在《Nature》上发表的PATCH策略,如同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思考的涟漪。这场汇聚了基础科学家与临床权威的对话,其意义远超出一项新技术的简单展示,它更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窥见中国肿瘤学界在面对世界性难题时,那份独特的务实、巧思与担当。
一、破题:“不对病人说不”的临床初心
会议伊始,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的致辞,便为整场讨论定下了基调。他掷地有声地指出:“我们做临床的,更是对所有的病人都不要说不。” 这句朴素至极的话,却是所有医疗创新最根本的驱动力。当前肿瘤免疫治疗的核心困局,正在于肿瘤抗原的“异质性”与“非特异性”,导致治疗不彻底或毒性过大,使得医生在面对许多复杂病况时,几近于“无计可施”。
PATCH策略的出发点,正是为了打破这种“说不”的局面。它没有在天然抗原的筛选中陷入内卷,而是另辟蹊径,借鉴“邻近标记”这一基础研究工具,将其改造为在肿瘤细胞表面“打补丁”的工程学手段。这种思路的转换,体现了中国学者直面真问题、不为技术本身所困的实用主义智慧。
二、匠心:“中国方案”背后的精微与融合
樊代明院士在分享一个海外病例时,特别提到了“中国方案”在国际上引发的关注与震动。PATCH策略,正是“中国方案”在基础研究领域的一个绝佳注脚。它的“匠心”体现在三个层面:
“精微”:李烁钧博士介绍,其化学反应被精确控制在“几个纳米到十几个纳米”的极短距离内。这无异于在细胞膜上进行分子尺度的“微雕”,其目的是为了在精准杀伤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正常组织,这种对安全性的极致追求,是科研工作者对生命最大的敬畏。
“融合” :王红霞教授在点评中精准地指出,这是“老树开新花”,是“生物学、化学和临床医学的完美融合”。团队创造性地用化学合成的“纳米酶”替代了传统的生物酶,并首次引入了临床友好的“超声触发”方式,突破了光穿透深度的限制。这种跨界的胆识与能力,将不同领域的工具重新打磨、组合,形成了解决特定问题的“独门利器”。
“巧思” :韩卫东教授评价其“非常巧妙”,将一种研究工具转化为让肿瘤在时空上具备特殊抗原的治疗手段。这背后的巧思,正如樊院士从肿瘤发生学角度阐释的那样:肿瘤是机体早期状态的“再现”,而免疫系统因各种原因对其“视而不见”。PATCH策略不正是一种人为的、强化的“再现”,通过工程化手段重新为肿瘤细胞贴上醒目的“标签”,迫使免疫系统重新识别并发起攻击吗?
三、远征:在希望与挑战间稳健前行
面对这项技术的未来,与会专家们展现了科学家群体宝贵的冷静与审慎。韩卫东教授提醒了该技术在应对多发肿瘤及复杂肿瘤微环境时可能面临的挑战。高强教授则务实展望了三大转化方向:与CAR-T等现有疗法联用、拓展新靶点发现、以及优化纳米酶生物安全性。
这些讨论,呼应着樊代明院士所倡导的从“抗癌”到“控瘤”再到“扶生”的整合医学理念。PATCH策略并非一个万能的终点,而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新起点。它未来的价值,很可能在于被整合进一个更庞大的治疗体系之中,与其他手段协同作战,共同实现“保人”的最终目标。
四、结语:一种精神的回响
整场研讨会,我们听到的不仅是技术参数和实验数据,更是一种精神的回响。它是在中国抗癌协会搭建的平台上,由一代学者所展现的“不言弃、敢创新、务实效”的整体风貌。从樊院士“引领中国肿瘤学界学术发展”的格局与自信,到韩硕、高强教授团队“十年磨一剑”的深耕与跨界,再到各位点评嘉宾鞭辟入里的分析与建设性的质疑,共同勾勒出一幅中国科研生态的生动图景。
PATCH,这块织在癌细胞上的“补丁”,补的是抗原之缺,织的却是中国学者以匠心与智慧挑战生命难题的坚定信念。前路漫漫,但正如这场超过四百万人次观看的研讨会所预示的,这种立足于中国大地、从临床需求中生发出来的创新力量,必将在这条充满挑战的征途上,走得更稳、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