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9日,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的CACA前沿播第32期在线上成功举办。本期聚焦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核心瓶颈突破,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韩硕研究员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高强教授团队,分享了其发表于国际顶刊《Nature》(IF:48.5)的重磅成果——研发“Proximity Amplification and Tagging of Cytotoxic Haptens(PATCH,补丁)”技术,通过邻近标记与超声/红光激活,在肿瘤细胞表面原位构建高密度人工抗原簇,破解天然肿瘤抗原密度低、特异性不足的治疗难题,为实体瘤免疫治疗提供全新策略。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韩为东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红霞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骥教授等出席会议并点评。会议由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聂勇战教授主持,通过中国抗癌协会视频号、丁香园等37家媒体平台直播,线上累计超586万人次观看。
聂勇战教授主持
樊代明院士开场致辞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在开场致辞中指出,CACA前沿播已成为传播中国原创成果的核心平台,截至第32期,累计观看人次超2.15亿,近期刘继红教授团队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简称NEJM)的研究直播吸引768万人次,彰显行业高度关注。他介绍,CACA系列学术活动已形成全球辐射矩阵:国际峰会累计举办26场,覆盖超4亿人次,将CACA指南及中国方案推向156个国家;MDT 3.0活动每月聚焦一类肿瘤整合治疗,器官保护委员会等特色专委会填补国际空白。樊代明院士强调,本期研究是“基础工具向临床治疗转化”的典范,体现中国肿瘤研究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呼吁学界聚焦临床痛点,打造兼具科学价值与实际影响的原创成果。
背景介绍及概念
韩硕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韩硕研究员系统阐述了研究背景与核心概念。肿瘤免疫治疗的核心瓶颈在于天然肿瘤抗原存在两大缺陷:一是密度低、异质性强,高表达抗原的肿瘤细胞被杀伤后,低/不表达抗原的细胞易逃逸复发;二是非特异性,部分抗原在正常组织低表达,导致治疗脱靶毒性,限制用药剂量。韩硕研究员指出,邻近标记技术原本是活细胞内蛋白质空间关系的研究工具,可在特定亚细胞区域实现精准标记。团队创新性地将这一工具改造为治疗手段:通过靶向递送工程化纳米酶(催化剂)至肿瘤细胞,在超声或红光触发下,原位催化含有人工抗原(FITC)的探针与肿瘤细胞表面蛋白共价结合,构建高密度人工抗原簇,既增强免疫激活强度,又通过时空可控性避免脱靶,从根源上解决抗原相关治疗难题。
韩为东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韩为东教授对研究背景给予高度肯定。他表示,该技术最精妙之处在于将基础研究工具“移花接木”应用于肿瘤治疗,精准破解了实体瘤抗原覆盖不全的长期困境——实体瘤中几乎无天然抗原能全覆盖肿瘤细胞,导致治疗“按下葫芦浮起瓢”。超声触发方式的选择极具临床价值,突破了光触发穿透深度有限的短板,尤其适用于肝癌、乳腺癌等表浅或中度深部肿瘤;但也需关注超声对深部肿瘤的穿透限制,未来可探索多模态触发方式,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李烁钧助理教授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烁钧助理教授(独立 PI)详细介绍了团队开发的 PATCH 技术。该体系以卟啉纳米酶为核心,可通过功能靶向基团特异性富集于肿瘤细胞,在超声或红光触发下产生高活性中间体,将人工抗原分子与肿瘤细胞表面邻近蛋白质快速共价连接。该技术可以在肿瘤细胞表面原位构建高密度人工抗原簇,使抗原信号放大数个数量级。实验验证显示,PATCH手段可以有效聚集T细胞受体(TCR),并增强 T 细胞活性;在 8 例 HER2 阳性患者肿瘤样本中,PATCH 处理显著提升自身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杀伤效率,并与 PD-1 抑制剂呈叠加效应,提示其良好的免疫协同潜力。体内实验显示,这种物理触发的PATCH 策略能够在多种肿瘤类型(如 CD44 阳性、HER2 阳性)中实现有效的肿瘤清除,并进一步诱导系统性免疫反应。治愈后的小鼠在再次接种同源肿瘤时表现出完全免疫保护;在双侧瘤模型中,对未处理的对侧肿瘤产生特异性抑制,说明该技术对潜在转移灶具有抑制作用。该研究的核心创新在于实现了对体内肿瘤表面抗原的可编程化工程改造,该体系模拟了天然酶的邻近标记机制,但无需依赖外源基因,并以超声为触发信号,具备较高的可控性和临床转化潜力。
王红霞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红霞教授点评强调,该研究是交叉学科合作的典范。一方面,它将生物学的邻近标记工具拓展为治疗手段,结合T细胞衔接器(TCE)技术,实现“靶点富集+免疫激活”双重增强,是“移花接木”的创新实践;另一方面,化学修饰、纳米递送与超声技术的融合,让“老树开新花”——传统超声技术与新型免疫治疗有机结合,实现精准定点治疗。研究从体外细胞、临床样本到体内模型逐层验证,数据扎实,但目前仍处于临床前阶段,未来需关注人体复杂微环境下的疗效、与现有治疗的联合策略及患者筛选标准,期待早日实现临床转化。
临床价值与后续研究方向
高强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高强教授阐述了技术的临床价值与未来方向。临床应用场景方面,该技术可与CAR-T、TCR-T细胞治疗结合,提升靶点富集效率,增强细胞杀伤活性;也可赋能ADC药物,解决其对肿瘤抗原内吞的依赖,拓宽ADC药物的靶点选择;更有望通过组学手段发现新靶点,实现患者间与肿瘤内部的靶点互补,覆盖更多治疗盲区。
后续研究将聚焦三大方向:一是优化纳米酶的生物学特性,降低潜在毒性,实现毒性可控可编程;二是拓展至更多实体瘤类型,验证不同肿瘤微环境下的适用性;三是深化与化疗、放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合策略,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
王骥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骥教授点评指出,该技术为肿瘤疫苗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可尝试将人工抗原替换为能诱导T细胞免疫反应的抗原,或通过疫苗接种直接激发机体自身免疫反应,实现长期抗肿瘤效应。此外,光触发方式的特异性更高,未来可结合光动力疗法,开发新一代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其不诱导非特异性肿瘤杀伤和大量炎症,且能募集更多T细胞精准杀伤,安全性和有效性优于传统光动力疗法。该研究从投稿到接收仅半年,充分体现其科学严谨性与开创性,期待未来在临床中验证对复杂患者的治疗价值。
理事长总结
樊代明院士总结
樊代明院士在总结中高度肯定了这项原创研究的科学价值与临床潜力,将其置于“抗癌-控瘤-保生”的整合医学框架下进行解读。他指出,肿瘤治疗已进入“三手齐抓”的新阶段:左手抓抗癌,即通过技术创新精准杀伤肿瘤细胞;右手抓控瘤,通过控制诱因减少肿瘤发生与复发;双手俯抓保生,即保护患者正常组织与免疫功能,提升生活质量。本期PATCH技术正是“抗癌”环节的重要突破,通过重构抗原增强免疫杀伤,兼顾疗效与特异性,契合CACA整合医学理念。
樊代明院士强调,基础研究的最终价值在于临床应用——“老鼠身上的阳光未必能给人类带来温暖”,高影响因子不等于高临床价值。他呼吁主创团队加快向临床转化的步伐,推动基础与临床双向奔赴:基础研究者要奔赴临床痛点,临床研究者要奔赴基础创新,最终形成指南,让技术真正惠及患者。他表示,CACA将持续支持此类原创成果,助力中国肿瘤研究从“理论突破”走向“临床普惠”,让中国方案在全球肿瘤防治中发挥更大作用,彰显中国肿瘤学界的原创实力与全球话语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