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6日,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的CACA前沿播第31期在线上成功举行。本期聚焦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刘继红教授、涂画教授团队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重磅研究——PHENIX研究。该研究是NEJM发表的首篇中国肿瘤外科原创论著,首次证实对于前哨淋巴结阴性的早期宫颈癌患者,可安全免于传统盆腔淋巴结清扫,实现“减创伤、保疗效”的重大突破。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亚洲肿瘤学会会长、世界整合肿瘤协会会长樊代明院士,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周琦教授,南开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曲芃芃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刘开江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李志刚教授出席会议进行点评总结。会议由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聂勇战教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周琦教授主持。本次会议引发广泛关注,在线观看人次高达770万。
聂勇战教授主持
会议在聂勇战教授的主持下开幕。他介绍,CACA前沿播由樊代明院士亲自策划搭建,旨在展示中国肿瘤防治领域的最新顶尖成果。聂教授特别指出,本期解读的PHENIX研究作为中国肿瘤外科首篇登顶NEJM的原创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
樊代明院士开场致辞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亚洲肿瘤学会主席樊代明院士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国抗癌协会近一年取得的成绩。他表示,过去一年,协会在国际交流方面成果显著,累计吸引全球近十位顶尖肿瘤学会主席、十余家国际顶级期刊主编深度参与,并在多国设立分会场,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
展望未来,樊院士系统阐述了协会的战略布局:年度大会将采用全新模式,并同步启动《中国整合肿瘤学》专著的编纂工作。在此基础上,协会将重点推进四项核心举措——每月聚焦特定癌种的整合诊疗实践、推介中国学者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的科研成果、组织专家深入企业推动医工融合,以及举办国际高峰论坛传播中国肿瘤防治经验。目前,协会系列国际峰会累计听众已突破四亿人次,展现出中国肿瘤学界日益提升的全球影响力。
周琦教授主持
随后,周琦教授在主持环节中指出,PHENIX研究以“前哨淋巴结切除”缩小手术范围,在确保疗效的同时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是中国人主导的“十年磨一剑”的里程碑成果。
背景介绍及概念
黄鹤教授
黄鹤教授阐述了研究的背景与设计。我国宫颈癌年新发病例约15万,传统盆腔淋巴结清扫存在过度治疗风险高、并发症多等问题。为探索更精准的手术方式,PHENIX研究于2015年启动,由刘继红教授牵头,联合国内10家中心共同开展。该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838例早期宫颈癌患者,术中如前哨淋巴结检测为阴性,则随机分组,分别接受根治性子宫切除联合或不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主要研究终点为三年无病生存率。
曲芃芃教授
曲芃芃教授肯定了该研究的开创性意义,她表示,该研究提供了高水平前瞻性随机对照证据,其核心在于不牺牲疗效的前提下,以前哨淋巴结切除替代系统清扫,最大程度保护患者功能并提升生活质量。此外,该研究另一重意义在于填补了肿瘤结局预后研究的空白,将为国际指南制定提供关键依据。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涂画教授
涂画教授汇报了研究核心结果。中位随访62.8个月后,前哨淋巴结活检组的三年无病生存率达96.9%,非劣效于清扫组的94.6%。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腹膜后淋巴结复发均发生于清扫组,而活检组仅出现阴道残端或远处复发。此外,活检组手术时间更短、出血更少,淋巴水肿等并发症显著降低。亚组分析显示,在腹腔镜手术患者中,活检组的生存优势更为明显。
刘开江教授
刘开江教授指出,在免疫治疗日益重要的今天,保留淋巴结的免疫功能对患者防御体系至关重要。该研究为平衡宫颈癌手术与免疫功能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可探索对早期低危患者豁免淋巴结清扫,并联合免疫治疗,使患者获益最大化。
李志刚教授
李志刚教授高度评价了PHENIX研究,指出研究结果已被法国宫颈癌指南和ESGO资源分层指南引用。同时,他也提出该研究中术后补充治疗率较高的现象值得深入探讨,并建议研究者思考超分期技术在中国部分早期患者中的必要性。
临床价值与后续研究方向
刘继红教授
刘继红教授总结指出,该研究使早期宫颈癌手术“去繁就简”,预计每年可使我国约10万患者免于不必要的淋巴结清扫,显著降低创伤。作为首个相关Ⅲ期随机对照研究,其A级证据为NCCN、ESMO、CACA等权威指南更新提供中国数据,充分展现了中国肿瘤外科的国际话语权。未来团队将探索预测模型、腹腔镜亚组机制及微转移临床意义等方向,构建从风险分层到个体化治疗的闭环体系。
理事长总结
樊代明院士总结
最后,樊代明院士在总结中再次肯定了PHENIX研究的里程碑意义。他强调,该研究不仅是技术创新,更体现中国整合医学“循证不唯证、经验好帮手、双生硬道理”的核心思想,推动肿瘤治疗从“一刀切”迈向精准外科新时代。他呼吁中国学者进一步提炼研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与整合理念,通过CACA平台推向全球,并加快技术规范与指南制定,让成果惠及更多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