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学术会议  >  CCHIO动态
2025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甲状癌分会场成功召开
2025-11-19 20:25

  2025年11月6日至9日,万众瞩目的“肿瘤防治,赢在整合”2025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在昆明隆重举行。由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主办,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承办,云南省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云南省医学会甲状腺外科学分会、云南省医师协会甲状腺医师分会共同协办的甲状腺癌分会场于2025年11月8日下午在昆明索菲特大酒店成功举办。本次大会邀请国内著名的甲状腺癌诊治专家进行专题授课与病例讨论,加强了国内甲状腺癌诊治领域专家之间的交流,倡导学术争鸣,紧盯国际甲状腺癌诊治前沿,突出甲状腺癌的精准诊治与规范化管理,总结并分享临床经验、传播新知识与新理念、促进不同地区和专业间的学术交流,为从事甲状腺肿瘤诊治相关专业及基础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2025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甲状癌分会场于2025 年11月8日14:00 隆重开幕,由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疾病诊治中心主任苏艳军教授主持开幕式,苏教授依次介绍了大会的与会嘉宾,对参与大会嘉宾和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宣布大会开幕!

  开幕式上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第三届主任委员程若川主委、天津市人民医院(南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明院长(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甲状腺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及候任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浙江省人民医院葛明华院长(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诊治质控中心甲状腺癌质控专家委员会主委、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浙江省人民医院葛明华院长)分别为大会致辞,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取得显著成绩,对本次大会举办的重要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认可,但也指出低危甲状腺癌的规范化治疗在国际化还有争议,尤其是对缩小不同地域、不同级别医院之间的学术和技术水平的差距,实现同质化发展,整体提升中国甲状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还要很长的路要走,提出中国的学者应充分发挥人多力量大的优势,鼓励持续开展规范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进行更多的领域探索,提高低危甲状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挽救更多的高危癌患者!

图片

程若川主委致辞

图片

苏艳军教授主持开幕式

图片

高明院长致辞

图片

葛明华院长致辞

  专题报告

  一、《学科无大小,奋斗兼可为》浙江省人民医院  葛明华院长

  葛明华院长的报告围绕浙江省人民医院甲状腺肿瘤学科建设的实践经验展开,围绕临床问题导向的医教研协同,通过临床技术创新,科学研究突破、教育交流常态化来实现学科建设。报告指出“手术进路持续改良实现生理/心理愈全”的理念,由其团队创建的“改良无充气腋窝入路完全腔镜手术”在全国推广,单孔手术机器人的临床应用,颈部经典手术入路持续改良,实现了基本摒弃颈部常规入路切口,解决了颈部美观问题,并介绍了局部晚期、远处转移甲状腺癌MDT内外联合治疗,以及新辅助治疗,为手术治疗创造更佳机会。同时强调了临床研究是我们临床医生的强项:通过临床研究案例指出甲状腺结节和微小甲状腺癌消融治疗的可行性,推出了首部《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微小癌热消融的指南共识》,消融治疗有望作为超低风险甲状腺癌的治疗选择,但并不推荐消融治疗作为甲状腺微小癌的常规治疗手段,鼓励持续开展规范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进一步探索。葛院长还介绍了其团队创建了一系列的科创平台,打造了国际标准甲状腺肿瘤生物样本库,构建并不断完善临床研究队列组织体系,并建设了甲状腺癌数智质控平台(国内首个),并提出对于临床医生来讲“技术是本,研究是魂”的理念。

图片

  二、《甲状腺髓样癌指南、共识与争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刘绍严教授

  刘绍严教授指出甲状腺髓样癌的发病率为3-5%,早期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其肿瘤标记物为降钙素,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手段。多项指南推荐讨论了初治手术甲状腺的切除范围,对于切除MTC腺叶切除范围的证据仍需要进一步探讨。我国回顾性研究支持原发灶2cm以下的仅腺叶切除,同时提出降钙素水平较高的初治髓样癌是否应预防性侧颈清扫?指南推荐:初治手术的应预防性侧颈清扫。但多项回顾性研究显示中央区及预防性同侧侧颈清扫并未明显改善远期预后。刘教授通过其团队的经验亦指出预防性侧颈清扫的适应症仍需探索,中央区转移对于预测侧颈转移具有一定价值。靶向共价核素药物CTR-FAPI,促进MTC精准诊疗。68Ca-CTR-FAPI PET-CT显像引导的精准手术治疗值得推广应用,精准的转移灶评估,有助于减少手术治疗不足和不必要的大范围手术。同时分别介绍了不同指南对无法定位病灶的持续性髓样癌如何管理。后面介绍了靶向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Vandetanib改善局部晚期/转移性MTC的PFS但未改善OS。最后总结了面向甲状腺髓样癌三大诊疗难题“看不清、切不净、疗效差”,指出靶向共价核素药物CTR-FAPI的应用会为甲状腺髓样癌的精准诊疗实现新突破。

图片

  三、《2025年ATA指南核医学更新部分解读》 北京协和医院   林岩松教授

  林岩松教授首先指出对于高危摄碘人群,甲状腺全切后碘131治疗的建议,仍基于术后复发风险分层的刻舟求剑式的决策,我们需进行反思,131I治疗一体化动态评估的意义及在治疗计划制定中有重要作用。随着内分泌医生对Dx-WBS所谓“顿抑”的担忧及误导,完善风险分层(2006-2015年间)在RAIT决策权重逐渐增加。2025年ATA指南变化:用疗效反应评估作为全流程应呈现一个反应谱而非全或无的界定。后面提出对于RIAT孤立性淋巴结的必要性,在无其他治疗手段时可选,同时强调二次碘治疗获益有限。2025版ATA指南体现了美国同道在DTC精准诊疗管理的思考-倡导全病程管理DTC诊疗逻辑,精准动态诊疗,同时需参考甲癌驱动基因的检测。

图片

  四、《局部进展期甲状腺癌的整合治疗探索》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王宇教授

  王宇教授首先分析了国内甲状腺癌的诊疗现状,指出局部晚期甲癌是甲状腺癌死亡的主要因素,是甲状腺肿瘤治疗的瓶颈,其手术难度高,术后并发症较多,影响生活质量,难以RO切除,易肿瘤残留,二次复发,是甲状腺癌中的治疗难点,也是提升我国甲状腺癌整体生存率的重要研究突破点。然后强调新辅助靶向治疗成为局部进展期甲状腺癌治疗的新模式,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针对多种实体肿瘤的甲状腺癌靶向药物的汇总介绍,指出既往系统治疗的特点,新辅助治疗在甲状腺癌治疗中的意义,以及新辅助治疗的回顾性及前瞻性研究指出新辅助治疗体系待完善,需要更好规划甲状腺癌新辅助治疗体系。目前临床证据较少,对于新辅助治疗指征的把握、分子检测指导药物个体化选择、新辅助治疗后的手术时机及范围的选择及后续治疗方式及强度,仍有待进一步的临床探索。最后提出局部进展期甲状腺的新辅助治疗应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甲状腺癌MDT团队进行,以保障治疗的规范性,减少药物滥用情况发生。聚焦基于临床研究,探索精准治疗,进一步提高晚期患者生存、提高生存质量。

图片

  五、《2025年ATA分化型甲状腺癌指南诊疗指南解读》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李大鹏教授

  李大鹏教授首先指出ATA指南框架更新与方法学:从“共识文本”到“路径化指南”,引入DTC全程框架,更新方法学:证据体系犹如“GPS”,术后复发风险评估首当其冲,风险连续评估并动态调整。影响外延:让国际看到我国甲状腺学科的成果及规范,有中国特色与风景:外科精准化、功能保留化,颈部无疤化。其次指出靶向药物治疗从无到有并快速系统化。求索不止:仍需要大规模前瞻性临床研究数据。最后与大家一起思考了2025年ATA分化型甲状腺癌管理理念的重大改变:从“强调全面根治”逐步转向“强调精准与适度”,既避免过度治疗,又保证风险患者得到足够干预。对于临床医生而言,这一版指南不仅提供了循证的实践路径,更提供了动态决策的思维框架。同时,也为我国甲状腺肿瘤学者提供了一定的方向和思考。临床应用时,借鉴国外精准理念的同时,仍需注意结合中国国情和中国患者的独特情况。

图片

    六、《胸骨后甲状腺肿的处理策略》  云南省肿瘤医院 张世文教授

  张世文教授首先通过介绍胸骨后甲状腺肿的定义与改良分型以及发生机制,指出原发于甲状腺的结节性肿在进入胸骨后过程中下坠的可能方向,为分型的重要依据。其次介绍了胸骨后甲状腺的临床表现:男性多于女性,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窒息感,压迫气管,如单侧则易发生气管扭曲,若为双侧则产生气道狭窄,并且会出现压迫上腔静脉的临床表现,同时胸骨后甲状腺肿伴发甲亢以及恶变。通过影像学评估可疑恶性的肿瘤由于纵膈结构复杂,穿刺活检准确性不高而风险高。手术是治疗胸骨后甲状腺肿的主要手段,术前详细的CT评估非常重要,尤其颈部血管三维重建可显示胸骨后甲状腺肿的解剖位置和血供。手术前可通过MDT确定手术方案:根据分型选择优先入路,可为低位颈部切口入路、颈部切口+胸部半劈开或者全劈开入路、胸廓切开入路。颈外入路的高风险因素:肿物下缘位于主动脉弓以下并胸内扩张,并且胸廓后外侧入路要求侧卧体位。最后指出,术中控制出血和暴露是关键技术,与甲状腺切除术相关的胸骨后甲状腺肿手术并发症高于其他甲状腺切除术,但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可以安全地进行手术,并能获得较低的风险和良好的治疗效果。

图片

  七、《甲癌高危识别与预后评估新工具》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马峻峰教授

  马峻峰教授首先指出我国甲状腺癌诊疗面临的新挑战,5年生存率相对欧美仍有一定差距,过度诊疗与治疗不足并存。从2025年最新权威ATA指南提示高危分子突变,复发发生率较高;MRG的发展历程:从分子探索到标准分层;基础科研及临床研究揭示高危基因,若检出驱动基因联合变异,患者的预后/生存更差。分子改变分组的早期探索,高MRG远处转移的风险最高,复发率显著提高,对于甲状腺癌诊疗具有重要的意义。2025版ATA指南指出:联合基因突变,与更具侵袭性相关。最后提出高危甲状腺癌患者的精准诊疗路径,尤其强调高MRG是消融治疗的绝对禁忌症,高MRG推荐行甲状腺全切或者近全切,提升患者预后,分子检测可以提示摄碘能力,预判碘抵抗。靶向治疗的精准匹配。2025年ATA指南提出此类患者在管理随访中,需增加复查的频率。

图片

  八、《我国DTC术后长期规范化管理模式探讨》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苏艳军教授

  苏艳军教授首先通过我国甲状腺癌治疗现状引出,甲状腺癌年外科手术量与131I治疗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存在一定比例的甲状腺癌患者手术后失访,并与疾病特异性死亡升高相关。按指南复发分层行131I辅助治疗的中高危DTC中,约半数剂量不恰当。外科是甲状腺癌管理的起点:如何从源头上引导手术后的DTC患者纳入规范化随访和后续精准治疗?根据2025版ATA指南推荐,将评估列为与治疗同等重要的环节,评估贯穿DTC术后管理全程:DTC术后早期应进行血清学与影像学评估。最后指出,长期随访阶段:全切术后DTC依赖于血清Tg(抑制性和刺激性)评估疗效反应。TGAb阳性者需增加检查项目,以综合决策后续随访方案。长期随访期间,若监测到肿瘤持续或复发,仍需通过血清学与影像检查,评估肿瘤负荷和疗效反应。对于肿瘤发生转移的患者,若只检测抑制性Tg,可能漏诊1/5患者。sTg可改变部分患者疗效分类,对远期预后预测效能更强。

图片

                 

  病例讨论

  病例讨论:儿童进展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治疗

  主持嘉宾:河南省肿瘤医院 秦建武教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叶晖教授

  病例汇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彬博士

  讨论嘉宾: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樊有本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杨安奎教授、920医院  杨彦教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 张松主任、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刁畅教授、红河州肿瘤医院 周博教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 刘其雨教授、大理州人民医院 刘洪教授

图片

  刘博士分享病例:一名5岁6月男童 局部+全身晚期甲状腺乳头状癌;局部进展病变,手术风险高,患儿尝试靶向新辅助治疗。分子检测均未发现基因突变,诊断为:1.双侧甲状腺恶性肿瘤(乳头状癌 cT4bN1bM1 II 期);2.双侧颈部淋巴结继发恶性肿瘤;3.双侧肺部继发恶性肿瘤;4.右侧声带麻痹。MDT讨论后,认为肿瘤举办进展、手术风险较大,建议新辅助靶向治疗后再行手术治疗。

  Q1:该患儿尝试靶向药物新辅助治疗,药物选择,剂量,治疗周期,如何决策?

  首先樊有本教授发言:因无靶点的基因突变,并且无针对儿童的有效性药物,可优先选择手术;若靶向药物治疗,考虑到患者为儿童,可优选安罗替尼,剂量减半,疗程减半。

  苏艳军教授宣布了Q1的结果:经过MDT讨论,先选靶向药物治疗,安罗替尼,8mg/日,服用14天,停药7天(1疗程),3个疗程后原发肿瘤及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治疗缩小,拟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案为: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右侧颈内动脉从包绕的肿瘤中剥离,右侧颈内静脉和喉返神经因肿瘤润进行切除,肿瘤浸润气管壁,行R1切除。术中考虑并发症风险问题,未行左侧颈部淋巴结清扫。

  Q2:因术中发现右侧喉返神经被肿瘤侵犯行主动切除,左侧神经监测显示甲状腺切除后R1信号丢失,直至手术结束未检出V2及R2信号,患儿是否需要做气管切开?

  杨安奎教授发言:在具备条件下可先行拔管,若出现呼吸困难则气管切开,如果担心拔管后呼吸困难行气管切开,左侧的喉返神经并没有被肿瘤浸润,可以考虑带插管到ICU,24-72h后再尝试拔管。刘彬博士继续介绍到:该患者术后带管送ICU观察24小时后拔管,拔管2小时后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予激素雾化等对症治疗后呼吸改善,未做气管切开。

  Q3:患儿2月后复查,后续如何治疗,继续手术还是先靶向治疗?

  杨彦教授及张松教授建议继续手术治疗;周博教授:先手术治疗,再行碘131治疗;刁畅教授:需综合评估获益与风险,再决定下一步治疗;刘其雨教授:倾向观察,若获益不足以抵消风险,则不值得高风险下手术;刘洪教授:靶向药物治疗对颈部淋巴结的转移有效,可在恢复后行进一步治疗则更安全。

  苏艳军教授总结发言:针对该患者初治手术方式选择以及下一步诊疗方式确立,专家们进行了踊跃发言,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精准的分期、基因组学的应用、靶向药物的选择以及多学科合作的加强,个体化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但大多数医师对儿童甲状腺癌治疗经验不足,尤其局部晚期儿童甲状腺癌外科治疗经验的缺乏,也缺尤其是靶向乏临床研究证据的支持,但也从该病例中看到了儿童晚期甲状腺癌从靶向新辅助治疗中的获益,考虑到气管为R1切除且双肺转移,为了控制甲状腺床的复发和肺部的进展,术后行放射性碘治疗,碘131治疗间期再行左侧颈部淋巴结清扫。同时需要进行全生命周期的TSH抑制治疗管理。也期待该患儿从未来的治疗中获益。

图片

  会议总结

  2025年11月18日18:00  2025CCHIO大会甲状腺癌分会场顺利闭幕。苏艳军教授对此次大会进行了总结:甲状腺癌的外科治疗应依据肿瘤情况和患者需求进行个体化选择,真正做到在规范化诊疗的基础上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是每位外科医生努力追求的目标。真实世界中的甲状腺癌外科规范化治疗永远在路上,希望省内外同行携手共进,共同推动建立更加完善的治疗体系,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本次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内容丰富、知识前沿,对提升我省甲状腺外科的整体和同质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程若川主委的精心策划和统筹安排表示感谢,对出席大会并作精彩学术报告、病例分享点评及主持的各位嘉宾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感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会务组对会务工作的精心筹备和组织,也对给予本次大会支持的企业表示感谢!

图片

  甲状腺癌专委会亮点

图片

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荣获2025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突出贡献单位

图片

郑向前秘书长荣获2025年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

图片

葛明华院长于产学研论坛作主旨报告

图片

郑向前秘书长于作青年科学家奖专题报告

  赵淑艳 撰稿

  苏艳军、程若川审校

  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委会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