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会员服务  >  会员之声
鱼静敏 | PHENIX研究与整合医学实践:从宫颈癌手术革新到“3 All”抗癌理念的启示
2025-11-18 16:16

  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鱼静敏

  2025年11月16日,我在线学习了“CACA前沿播”第31期刘继红教授团队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PHENIX研究成果。这项关于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前沿研究,不仅预示着沿用一个世纪的传统宫颈癌手术标准将被重塑,更让我深刻体会到整合医学理念在肿瘤防治领域的生动实践。

  PHENIX研究提出的前哨淋巴结活检策略,在确保肿瘤治疗效果的同时,显著降低了术后淋巴水肿等并发症风险,实现了从“最大程度根治”到“精准个体化治疗”的转变。这种转变背后,正是整合医学“以患者为中心”核心理念的体现。它不再将患者视为疾病的载体,而是综合考虑其生理、心理及生活质量的整体。这让我联想到樊代明院士倡导的“3 All”理论。

  “All for cancer” 要求我们整合一切科学力量与资源聚焦于抗癌这一核心目标。在PHENIX研究中,这体现为外科、病理、影像、核医学乃至分子生物学等多领域技术的深度协同。这要求我们的工作不能再局限于单一技术平台。例如,前哨淋巴结的精准识别,依赖于示踪剂的开发、术中探测设备的灵敏性以及后续病理超分期技术的精确性,这本身就是一项整合了材料学、仪器学和细胞分子生物学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在日常中就建立起跨技术平台协作的思维,将各自分散的技术力量拧成一股绳,共同为攻克“癌症”这个核心目标服务。

  “For all cancer” 展现了覆盖所有癌种、惠及所有患者的普适性追求。PHENIX研究虽然聚焦于宫颈癌,但其成功范式——即通过精准技术手段在根治肿瘤与保留功能间寻求最佳平衡——对胃癌、乳腺癌等诸多实体瘤的治疗策略革新都具有灯塔般的指引意义。从实验技术角度看,这激励我们不能满足于建立只服务于某一特定癌种的技术方法,而应致力于开发那些底层逻辑相通、具备广泛适应性的平台型技术。例如,正在优化的循环肿瘤DNA检测技术,其目标就不应仅限于肺癌的伴随诊断,而应探索其在肝癌、肠癌等更多癌种早筛和疗效监测中应用的潜力,让一项技术效益最大化。

  “For cancer all” 则指向了“防-筛-诊-治-康”全链条管理的终极理念。PHENIX研究优化的是“治”这一环,但它的成功离不开术前精准分期(筛与诊),也极大地影响着患者的术后康复和生活质量(康)。这就意味着科学研究必须向前后延伸:向前,要参与开发更精准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工具;向后,要探索能用于复发监测和预后判断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实验技术人员的角色,不应仅是临床诊断的支撑者,更应成为贯穿癌症全周期管理中的关键数据与技术的提供者。

  综上所述,这“3 All”理念为实验技术人员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进阶路径:从掌握单一技能的“实验员”,成长为能进行技术整合、具备跨癌种视野、并服务于癌症全周期管理的“平台型科研工作者”。PHENIX研究正是这一理念下诞生的典范,它激励我们以更整合的思维、更宏大的视野,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抗癌事业贡献坚实的技术力量。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