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妇科 刘琦
今天,我们跟随中国抗癌协会CACA系统学习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刘继红教授牵头开展的PHENIX研究。PHENIX研究是首个在NEJM发表的中国肿瘤外科领域的RCT研究。它的诞生是跨越十年的努力与坚持:2015年全国十余家中心同时开展,启动全球第一个对比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与盆腔淋巴结清扫的随机对照试验;到2025年数据成熟、文章见刊,上千例早期宫颈癌患者被严格纳入,随访数据完整。能把“手术方式”这种天然开放标签的干预做到双盲级别的严谨,靠的是团队把“减少患者损伤”设为最高准绳的医者初心,才换来国际审稿人一句“设计无可挑剔”。
早期宫颈癌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不足10%,却长期沿用经典的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这把双刃剑在治愈与伤害之间摇摆:淋巴水肿、下肢疼痛、免疫屏障被割裂,并发症发生率长期徘徊在较高水平,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虽然临床指南早在数年前就把前哨淋巴结活检写入,却因缺少大样本肿瘤结局数据而缺乏广泛临床应用,宫颈癌淋巴结处理策略的革新迫在眉睫。
PHENIX研究针对前哨阴性的PHENIX-1和阳性的PHENIX-2分组进行研究,采用统一而严格的入组标准:FIGO分期不超过IIA1、肿瘤最大径≤3 cm、影像未见淋巴结转移,主要终点锁定于3年DFS,次要终点聚焦盆腔淋巴结复发、术后并发症与生活质量。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不排斥任何主流手术路径,腹腔镜与开腹按真实世界比例进入随机,且腹腔镜完成手术的比例在两组间分布均衡;示踪剂环节则把实践经验详细写进标准:宫颈3点与9点、浅层联合深层、注射后短暂压迫让染料浸润更充分,保证了高达92%的检出率。
经过严谨的设计和实施,最终获得了颠覆传统直觉的数据结论:接受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患者盆腔淋巴结复发率显著低于接受系统性清扫的对照组;在腹腔镜亚组,前哨淋巴结活检组的3年DFS更是明显高于系统性清扫组,提示手术路径与淋巴结策略之间存在一定联系;而开腹手术中两种策略未见差异,为后续探索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在术后并发症方面,前哨淋巴结活检组淋巴水肿发生率显著降低,下肢水肿情况显著减少,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PHENIX研究开展伊始即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在数据公布后,更是立刻获得了国际妇科肿瘤领域的高度认可。ASCO大会上引起专家热烈讨论,为早期宫颈癌淋巴结个体化处理打开绿灯,也为中国妇科肿瘤外科赢得难得的话语权。亚甲蓝示踪、无需强制超分期的设计让方案适于在资源不均的发展中国家开展,真正让“高精尖”成果可落地。未来,更多的探索即将开展,PHENIX研究用一把更精准的尺子重新定义宫颈癌手术——外科的进步不再以切口大小或清扫范围衡量,而以“切得准、伤得少、活得久”为唯一标尺,引领肿瘤外科从“越大越好”正式迈入“越准越好”的全新纪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