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8日,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信息化管理专业委员会隆重举行了2025年度学术会议暨"AI赋能肿瘤诊疗创新与实践论坛"。本次会议汇聚了全国肿瘤诊疗与医疗信息化领域的权威专家,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在肿瘤诊疗中的创新应用与实践成果进行了深入探讨。
会议在专委会主委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小田副院长的开幕致辞中拉开帷幕,张院长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肿瘤诊疗模式,是提升医疗质量与效率的核心引擎,号召与会同仁加强协作,共同推动AI技术的临床落地与普惠应用。
随后,专委会秘书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衡反修主任作了全委会工作报告,系统总结了2025年在组织建设、学术交流、CCHIO大会参与、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工作成果,并展望了2026年的发展重点,强调将继续深化医信融合,推动肿瘤诊疗智能化进程。
在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杨建朝副处长主持的首个报告环节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云南医院彭亦凡副院长详细介绍了该院构建的覆盖肺癌"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全链条的智能化诊疗体系。该体系通过AI影像辅助诊断、放疗自动规划等创新应用,显著提高了早期肺癌检出率,大幅缩短了手术规划时间。专委会委员四川省肿瘤医院康盛伟主任则分享了"小切口、深应用"的实践典范,包括成功完成体检系统全栈国产化迁移,并创新研发了通过流程分解与智能问答实现全流程服务的放射治疗智能导引系统。
在专委会委员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张楠主任主持的第二个报告环节中,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徐新院长助理重点介绍了与百川智能联合发布的"福棠·百川AI儿科医生"。该大模型深度融合300余位权威专家临床经验,诊断准确率高达82%,已在全国多地基层医院推广应用,有效缓解了儿科医生资源短缺与分布不均的难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艳主任系统阐述了医院数字化转型的创新实践,通过智能预问诊、云陪诊、数字孪生门诊等应用,构建了"从患者服务到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全新服务模式。罗氏制药李丽莎教授则分享了AI在临床及科研中的创新应用。
在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魏嘉副院长主持的第三个报告环节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郜勇主任介绍了医院通过构建"全院一张网、数据一个池、全院一朵云"的一体化IT基础设施,实现了多院区统一管控与数据融合,有效提升了肿瘤诊疗的规范性和协同效率。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丹主任详细汇报了AI病历质控系统的创新应用,该系统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住院、门诊病历进行全量实时质控,质控效率提升117倍,缺陷发现能力提升千倍,实现了从"抽样检查"到"日清式全量审核"的转变。
在专委会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庞娟副主任主持的最后一个报告环节中,专委会常委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余俊蓉主任从宏观视角分享了对于医疗AI技术发展的深度思索。专委会常委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超峰主任则展示了医院深度应用大模型技术的创新实践,通过构建"双中台+大算力"底座,支撑医护自建120多个智能体,在化疗方案推荐、病历生成、智能编码等场景中实现智能化应用,其中ICD编码效率提升6倍,准确率超过90%。
专题讨论环节以"展望'十五五':肿瘤智能诊疗的挑战与机遇"为主题,由专委会常委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辛海燕主任主持。专委会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卜庆录主任、江苏省中医院寇建秋主任、专委会常委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李海欣主任、专委会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云南医院路健主任、专委会常委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奕主任等五位专家,就未来五年肿瘤信息化发展的技术演进、数据安全、区域协同等关键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为"十五五"期间肿瘤智能化诊疗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宝贵建议。
最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小田副院长为大会作总结发言。她充分肯定了本次论坛在分享前沿实践、激发创新思维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强调面向"十五五",专委会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推动AI与肿瘤诊疗实现更深层次融合,为我国肿瘤防治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也表示明年将是本届专委会的换届之年,全体委员将进一步加强合作,促进肿瘤信息化管理专委会更好的发展更好的服务于肿瘤患者。
本次会议全面展示了我国肿瘤诊疗智能化建设的最新成果,通过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案例,为构建"智慧肿瘤医院"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范式,标志着我国肿瘤防治事业迈入了智能化、精准化的新发展阶段。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信息化管理专委会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