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 任立伟
观看完CACA前沿播第31期关于PHENIX研究的深度解读,内心被一种医学人文与科学理性交织的震撼感充盈。刘继红教授团队十年磨一剑的PHENIX研究,表面是改写宫颈癌手术标准的技术突破,内里却与樊代明院士倡导的整合医学思想形成深刻共振,它用严谨的随机对照数据,为“治病保人”的整合理念提供了外科领域的生动注脚。
这项研究最打动我的,是它直面了医学实践中长期存在的“过度治疗”困境。传统宫颈癌手术中,系统性淋巴结清扫被视为金标准,却忽视了早期低危患者仅10%的淋巴结转移率。这意味着九成患者承受了本可避免的手术创伤、淋巴水肿等并发症。PHENIX研究大胆提出“前哨淋巴结活检替代清扫”的策略,通过术中随机分组证实:对淋巴结阴性患者,缩小手术范围不仅不影响生存率,反而显著提升生活质量。这种“减法思维”颠覆了外科“越多越安全”的惯性逻辑,精准切中整合医学“控瘤”与“保人”的平衡点,不是盲目追求肿瘤清除的彻底性,而是以患者生存质量为核心重构治疗尺度。
樊院士在点评中犀利指出:“医学的未来不在于越大越好,而在于越准越好。”PHENIX研究正是这句话的完美诠释。它通过严格筛选肿瘤≤3cm的低危人群,结合术中冰冻病理的即时决策,将精准分层贯穿治疗全程。更可贵的是,团队主动拥抱研究的局限性:未强制超分期技术、采用基层易推广的亚甲蓝示踪剂,这种“从真实世界出发”的设计,恰是整合医学“让高端成果落地惠民”的实践,正如樊院士所言:“参数只对个体自己而言,变量则因人因地因时而异。”
研究引发的连锁反应更显整合思维的延展性。多位专家提到淋巴结不仅是转移通道,更是免疫堡垒。清扫术可能破坏机体抗肿瘤的自然力,而PHENIX保留淋巴结网络的思路,为后续免疫治疗埋下伏笔。刘开江教授由此畅想:“能否不做清扫,仅靠免疫治疗维持?”这种从“切除器官”到“调节系统”的跃迁,正是整合医学从“抗癌”向“扶生”进阶的缩影。而刘继红教授团队已着手探索预测模型、微转移意义等新课题,这种“解决一个问题,提出更高维度问题”的科研自觉,呼应了樊院士“永远向前走,否定到最后”的治学精神。
PHENIX的价值远超技术本身。它是中国学者首次在《NEJM》发表的肿瘤外科RCT研究,其成功源于三个整合:一是跨学科协作(10家中心的多学科团队);二是基础与临床闭环(从前期显影研究到三期试验);三是国际视野与本土需求融合(聚焦发展中国家高发的宫颈癌)。这种“合纵连横”的科研生态,恰是CACA指南推动整合医学落地的典范。
当樊院士举起“带瘤生存20年”患者的照片,我忽然读懂PHENIX的深意:医学的终极胜利不是消灭肿瘤,而是让生命与疾病和解。这项研究用十年数据证明,有时少即是多,克制即是进取。它像一束光,照亮了从“抗癌战场”转向“与瘤共生”的整合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