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吴卓君
一项由中国11家妇科肿瘤中心共同完成的开放标签、多中心、随机、非劣效3期试验,不仅颠覆了早期宫颈癌手术的传统范式——确立了“应用前哨淋巴结显影,去清扫化手术”的循证地位,更引发了广大医学工作者对淋巴结清扫与免疫系统、免疫治疗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研究报告显示,在SLN(前哨淋巴结)活检阴性患者中,仅切除SLN而不行系统淋巴结清扫的组别(SLN活检组),其三年无疾病生存期(DFS)不劣于行双侧盆腔系统淋巴结清扫的组别(淋巴结清扫组)。那么清扫组切除范围更大、更彻底,为何生存预后反而不如未清扫组?核心在于免疫系统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关键作用,这不仅是手术策略的优化,更关乎未来免疫治疗的深远影响。
PHENIX研究揭示了一个颠覆性事实:当SLN阴性时,保留盆腔淋巴结并非“保守”,而是“战略保留”,其意义远超减少手术创伤。淋巴结清扫虽根除局部病灶,却可能破坏免疫系统的完整性,手术再规范,也无法完全清除肉眼不可见的微转移灶。健康的淋巴结作为免疫器官的核心节点,承载着抗原呈递、T细胞激活和免疫监视功能。清扫手术切除大量淋巴组织,相当于摧毁了患者局部区域的“免疫堡垒”,削弱了其识别和清除残留肿瘤细胞的能力。研究结果中SLN活检组的DFS优势,正源于此——保留的淋巴结持续招募免疫细胞,对微转移发起持续攻击,形成“自然免疫屏障”。健全的免疫系统是“自身自然力”的体现,能有效弥补手术的局限性。
更深刻的领悟在于,淋巴结清扫可能为后续免疫治疗埋下隐患。现代肿瘤治疗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依赖完整的淋巴结构来维持T细胞反应。清扫手术破坏盆腔淋巴结网络,可能导致免疫细胞储备枯竭和局部免疫微环境失调,阻碍药物激活系统性抗肿瘤免疫。研究强调,所有患者术前影像学无转移、术中SLN阴性,这确保了“无瘤状态”下免疫功能的完整性。试想,若清扫后患者接受免疫治疗,药物在“免疫荒漠”中难奏效;而SLN活检组保留的淋巴结,则成为免疫治疗的“增效器”,可能提升应答率和生存获益。
PHENIX研究以“十年坚守”的科研定力,实现了从“跟随”到“引领”的突破,其价值远超术式改良,更标志着肿瘤治疗的思维从“解剖学根治”向“功能学保护”的升维。正如整合医学所强调的“从‘控瘤’到‘保人’”理念,未来的宫颈癌治疗需兼顾肿瘤清除与免疫微环境保护,通过精准分层策略,让“最小创伤”与“最大获益”并行。这一研究不仅改写了临床指南,更为全球妇科肿瘤领域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