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会员服务  >  会员之声
戴映 | 于融合中创新,在耕耘中收获——我的CACA指南进校园工作回顾与感言
2025-11-17 09:29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 戴映

  一、缘起:与CACA指南进校园活动的初遇与深度共鸣

  五月,在春意盎然的昆明,我有幸全程参与并见证了2025年指南进校园创新发展大会的成功举办。此次会议,不仅是一场学术的盛宴,更是一次医学教育理念的革新风暴。而于我个人而言,这更是一段将个人专业追求与院校育人使命紧密相连的深刻历程。

  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临床一线与教学岗位的肿瘤科医生,我深知肿瘤学的复杂性与日俱增,诊疗规范更新迅速。如何在医学生培养的早期阶段,为他们打下坚实而前沿的学科基础,避免其将来走上临床后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一直是我深入思考的课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CACA指南的进校园计划,如同一道曙光为我指明了方向。

  CACA指南凝聚了国内顶尖专家智慧,融汇国际前沿进展与本土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的“活”的诊疗标准。当获悉学校将成为CACA指南进校园的参与高校,我主动请缨,为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活动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坚信,将这样一部“源于临床、归于临床”的权威指南融入医学教育体系,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重要升华,是培育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临床医学新生力量的关键之举。

  二、躬耕:我的角色担当与具体工作实践

  在本次活动中,我承蒙信任,担任校内学生工作部部长。我的工作贯穿了活动策划、内容准备、现场执行与后期规划的全过程:

  1. 扮演“翻译官”与“桥梁”:促进指南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我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将宏大的CACA指南体系,转化为契合我校医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需求的“教学语言”。这要求我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更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翻译官”和“课程设计师”。主动与从事肿瘤学教学工作的老师们沟通,探讨将CACA指南的核心思想与《肿瘤学概论》等现有课程章节进行有机衔接。例如,在讲授肺癌章节时,我会引入CACA肺癌指南中关于驱动基因检测的I级推荐,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与最新临床实践之间的直接联系,使静态的教材与动态的指南形成了有效互补。

  2. 扮演“引导师”与“教练”:激发学生的临床思辨能力

  积极与学生互动,扮演着引导师和教练的角色。当同学们提出“CACA指南如何与现有课程衔接”、“指南学习对科研能力提升有何作用”等高质量问题时,我深感欣慰。

  1. 引导深度思考:我并未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反问、举例、情景假设等方式,引导他们自己寻找答案的路径。我会问:“当教材上的治疗方案与指南更新版本出现不一致时,你认为应该以何为准?为什么?” 这样的问题,旨在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 分享科研心得:针对科研能力提升的问题,我结合自身经验,向同学们阐释了CACA指南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科研富矿。我告诉他们,指南中每一个“推荐”或“不推荐”的背后,都蕴含着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据。理解指南,就是学习如何提出临床问题、如何评价医学文献、如何将证据应用于实践的过程,这是临床科研最核心的能力。我鼓励他们从指南中寻找兴趣点,作为未来毕业论文或科研项目的选题方向。

  3. 扮演“招募官”与“规划师”:推动学术社区的早期形成会员发展也CACA指南进校园活动的核心议程。我充分利用与学生近距离交流的机会,并在刘埝辅导员的协助下,充分动员临床医学9小班的同学化身CACA协会的“招募官”,向他们详尽介绍学生会员获得的广阔发展平台。

  他们不仅能优先获得最新的指南培训资源、参与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更能通过“科研导师结对”计划,与领域内顶尖专家建立联系,获得宝贵的科研启蒙与职业指导。我强调,这不仅仅是一张会员证,更是一张通往国家级学术社群的“早期门票”,能为他们的学术生涯规划赢得宝贵的先机。看到现场众多同学踊跃提交入会申请,我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因为我深知,我们正在为这些医学明日之星搭建一个可持续的成长支持系统。

  三、 感言:荣誉归于集体,前路仍需笃行

  荣获“CACA指南进校园先进工作者”这一称号,我手捧证书,心中百感交集。这份荣誉,其重量远超我个人的付出,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集体的智慧、团队的力量和时代的需求。

  首先,请允许我表达最诚挚的感谢。

  感谢中国抗癌协会,以高瞻远瞩的视野推出了“指南进校园”这一战略性项目,为我们一线从事临床医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和实践平台。协会的专业支持与资源倾斜,是活动成功的根本保障。

  感谢安徽医科大学,是你们对医学教育创新的高度重视与鼎力支持,为活动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从场地协调到人员组织,无不体现着学校对此项工作的高度认可。

  感谢我所在的肿瘤科同仁以及所有参与此项工作的同事们,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作为安徽省最早成立的肿瘤专科学科,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安徽省优先发展临床重点专科,安徽医科大学高原学科;科室目前已开展国内外临床研究200余项,是你们的紧密协作与无私奉献,共同铸就活动的精彩纷呈,荣誉同样属于你们。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亲爱的同学们,特别是临床医学9小班的同学们,是你们在研讨会上的专注眼神、热烈讨论和积极反馈,让我看到了医学未来的希望。你们的成长与进步,是我所有工作中最珍贵的回报,也是激励我不断前行的最大动力。

  其次,这份荣誉对我而言,更是一种鞭策和责任。

  它肯定了我们在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融合道路上所迈出的坚实一步。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后续我们将开设更系统的指南宣讲、举办案例解析比赛,并依托附属医院肿瘤学教研室开展深入的临床轮转融合教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CACA指南进校园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我愿继续做一名坚定的播火者,将肿瘤防治最新知识的火种,播撒在每一位医学生的心田,静待其生根、发芽,最终成长为守护人民健康的参天大树。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