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泛碧,翠湖凝香,聚四海杏林之英才;金马腾辉,碧鸡焕彩,谱抗癌攻坚之新篇。2025年11月6日至9日,万众瞩目的2025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在春城昆明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抗癌协会(CACA)、世界整合肿瘤学会(WAIO)主办,云南省肿瘤医院、昆明医科大学、云南省抗癌协会、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承办。
作为大会重要组成部分,“CACA指南进校园”主题专场于11月9日下午举行。这是一场思想碰撞、智慧激荡的盛会,汇聚了顶尖学府与区域院校的智慧,链通了资深专家与青年学者的思考,共同为绘制医学教育创新的宏伟蓝图、赋能“健康中国”战略注入了澎湃动力。
指南引领,科研赋能1
本环节由昆明医科大学副校长 何永文教授主持。在嘉宾致辞中,与会专家深刻阐释了CACA指南进校园工作的核心价值与战略意义;随后的先进表彰则树立了学习标杆,为后续深入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充分彰显了以指南引领医学教育改革的广泛共识与坚定决心。
何永文教授
嘉宾致辞
昆明医科大学校长 夏雪山教授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CACA指南作为我国首部本土肿瘤整合诊治指南,为医学教育与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夏教授介绍了学校在推动指南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上的探索,包括承办创新发展大会、编译多语种简本以及成立南亚东南亚肿瘤专科联盟等举措。他表示,学校将持续把CACA指南更深、更广、更有效地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服务“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夏雪山教授
CACA指南进校园委员会执行主任委员 空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 邢金良教授阐述了指南进校园工作的核心意义。CACA指南首创了“防-筛-诊-治-康”的整合医学理念,为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发挥了关键作用。邢教授概述了委员会围绕“进教材、进课堂、进临床、进题库、进图书馆”等核心开展的工作,并肯定了多所高校在指南落地实践中形成的特色模式与显著成效。他表示,委员会将继续深化“五进”工作,拓展产学研合作,培养更多懂指南、用指南的专业人才,以提升我国肿瘤诊疗水平。
邢金良教授
CACA指南进校园先进单位
和先进个人颁奖仪式
为肯定全国各高校在推动指南融入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中取得的显著成效,组委会特对10个先进单位和10名先进个人进行表彰。昆明医科大学校长 夏雪山教授、空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 邢金良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 夏彦恺教授等嘉宾为获奖代表颁奖。此次表彰既是对过往卓越实践的高度认可,更是对未来深化指南进校园工作的积极推动,现场掌声如潮,共同见证这一荣耀时刻。
颁奖仪式
指南引领,科研赋能2
本环节由南京医科大学 韩春红教授主持。聚焦顶尖院校的学科建设与评估创新,北大、华科、上交分别从战略布局、精细管理和前沿突破角度分享了实践经验。在对话青年环节,由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选拔支持的博士青年直面资源分配与跨科合作等现实难题,展现了学术传承与思想碰撞的深度。
韩春红教授
主题发言&对话青年1
北京大学医学部 王嘉东教授以《北大医学“双一流”建设的“守正”与“创新”》为题,系统分享了该校的建设战略与实践经验。王教授重点介绍了“临床医学+X”战略的实施成效,通过专项资金投入与建立新体制研究中心,有效打破了学科壁垒,推动了基础与临床的深度融合。在平台与人才建设方面,他详细阐述了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CKB国家自然人群队列等重大基础设施进展,以及覆盖青年人才全周期的“扬帆计划”“临床科学家计划”等支持体系。最后,他呼吁青年学者积极融入国家重大科研平台,共同为引领医学发展、服务人民健康贡献力量。
王嘉东教授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付琦博士观察到北大医学部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强大的平台支撑和雄厚的资金投入。由此,他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对于平台和资金资源相对有限的其他高校,在借鉴北大经验时,有哪些可以因地制宜的实践策略与建议。
付琦博士
王嘉东教授首先肯定了资源投入与学科发展的紧密关联,并指出在国家投入面临挑战的背景下,积极开拓外部资源是关键。他结合北大医学部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三条具体路径:一是深入开展校地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以获取地方资金支持;二是通过与共建医院合作,获取品牌使用费等资源;三是大力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设定千万级的最低投入门槛,以持续引入社会资本。他表示这些模式可供各高校参考与探索。
主题发言&对话青年2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金阳教授以《研究型医院学科评估发展实践》为题,分享了该院在学科建设与评估方面的创新体系与显著成效。金阳教授指出,为克服传统评估体系在指导具体专科发展上的不足,武汉协和医院自主构建了一套覆盖“医、教、研、护”的综合性学科评估体系。基于此评估体系,医院将学科划分为三个梯队并实施差异化的经费支持,有效引导了学科发展方向并优化了资源配置。七年的实践表明,这一“以评促建”的管理模式成效显著,有力推动了医院在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科研经费、创新转化等关键指标上稳步提升,稳居全国医疗机构前列,为研究型医院的精细化管理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协和方案”。
金阳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叶扬帆博士作为一名青年神经外科研究者,他结合自身经历提出了实际操作中的困境:在多科室合作(如与影像科、病理科协作)的研究中,青年研究者常因成果归属与分配不明确,导致最终考核收益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他的核心问题是,现有的学科评估体系是否有具体的指标或标准,能够有效激励而非限制这种必要的跨学科合作。
叶扬帆博士
金阳教授指出现有评估体系已对专利申请和转化金额设有明确的加分项。他坦承当前体系主要将分数归属于“第一发明人”或“协议第一责任人”,确实存在叶博士提到的合作成果分配细化不足的问题。他认同这是一个需要改进的方向,并表示未来可能会考虑对评估体系进行动态调整,探索将合作成果的贡献度进行更公平的量化与分配,以更好地激励跨学科协作。
主题发言&对话青年3
上海交通大学 沈洁教授以《一流医学院学科建设》为题,分享了该院在迈向世界一流进程中的战略布局与实践经验。她指出,交大医学院紧密对接国家“健康中国”战略与上海生物医药先导产业布局,以“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为使命,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积极培育“智能医学”等前沿交叉学科。通过构建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国家级平台建设及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学院正全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医学院,为国家医学创新提供坚实支撑。
沈洁教授
兰州大学 杨瀚舸博士结合自身从事靶向多肽药物研发的经历,向沈洁教授提出了地方医学院校面临的现实困境。他坦言,相较于拥有13家附属医院的上海交大医学院,兰州等北上广以外地区的机构在临床平台、患者数量、医患对新药接受度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这严重制约了首创药物的临床推进与转化。他迫切希望获得关于如何在此类资源受限环境下有效推动成果落地的具体建议。
杨瀚舸博士
沈洁教授指出当前国家正强调科研要“重服务、强贡献”,导向已从单纯发表论文转向实际临床转化。她提出了三点关键建议:其一,应把握国家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资源;其二,要认识到全国地市级龙头医院近五年医疗服务水平已有长足进步,这为合作提供了更好基础;其三,也是最核心的一点,她鼓励青年研究者必须主动“打破围墙”,深入临床一线去发现真问题,指出脱离临床实际则连找准科研方向都困难。她认为这是突破地域限制、推动转化的根本路径。
指南引领,科研赋能3
本环节由温州医科大学 关万春教授主持,聚焦长效科研机制构建与区域特色化发展两大主题。中山大学的“5010计划”与昆明医科大学的边疆特色路径,为探索高质量科研范式提供了宝贵借鉴。随后的对话更进一步,深入到项目质控、青年培养与国际合作等实操层面,完整展现了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践的全面探索。
关万春教授
主题发言&对话青年1
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规划与综合处 曾强副处长以《中山大学临床研究5010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思考》为题进行分享。曾强副处长系统介绍了该校具有20年历史的临床研究“5010计划”。项目以“临床性、先进性、多中心”为核心标准,建立了包含严格年度考核与分级管理的完备体系,并强制要求流行病与统计学专家参与,确保了研究质量。历经二十年实践,“5010计划”已超越经费支持本身,形成了显著的品牌效应,成为中大临床医生能力的重要标志,成功产出了一批高水平论文、临床指南与国家级奖项,为学校营造了浓厚的临床研究文化,并将在“十五五”期间进一步向青年学者和医工交叉等领域拓展。
曾强副处长
山东大学 李春霞博士认为该模式有效解决了临床研究资源分散、周期不足的痛点。她提出两个关键问题:在多中心长周期研究中,如何通过有效质控确保数据可靠性与项目顺利实施;作为青年学生,应提前做好哪些准备以适应高水平研究需求。这两个问题精准聚焦于项目管理的核心机制与青年人才培养路径。
李春霞博士
针对质控问题,曾强副处长阐释了三级管理与年度考核机制:学校作为裁判方,组织多学科专家依据明确指标进行严格评审,并将考核结果与医院申报名额挂钩,以此传导质控压力,确保多中心数据的规范性与质量。关于青年培养,他建议学子可参考权威教材提前学习,并指出拟设的青年项目核心目标在于帮助青年医生在高标准环境中“找到感觉”、养成严谨科研习惯,而非追求短期成果,重在为未来奠基。
主题发言&对话青年2
昆明医科大学 廖玉辉处长以《昆医科技发展之路:立足西南边陲 辐射南亚东南亚》为题,系统介绍了学校在独特区位下的创新发展路径。他指出,昆医近年来科研实力显著提升,国自然立项数持续增长并实现首个国家级人才突破。学校紧密结合地域特色,重点布局三大方向:依托“植物王国”资源优势开展云药与新药创制;针对漫长边境线开展跨境传染病防控研究;聚焦区域高发的宣威肺癌等特色病种进行攻关。廖处长强调,昆医正通过“需求-平台-转化-应用”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人民健康的重要科技力量。
廖玉辉处长
西安医学院 张雅楠博士就昆明医科大学的国际科研合作实践提出疑问。她关注到,在与不同发展阶段和医疗体系的国家开展合作时,尤其在共建实验室、共享生物样本库及多中心临床研究等具体领域,可能会遇到诸如伦理审查标准差异、数据跨境传输等壁垒。她希望了解昆医在创新合作模式以克服这些困难方面的经验。
张雅楠博士
廖玉辉处长回应指出,当前昆医在国际合作中面临的挑战主要并非来自周边国家,而在于与国内一流医科院校的科研平台差距。他坦诚地以南方医科大学为例,说明了在国家级项目数量等方面存在的客观距离。他表示,昆医科研人员和管理层已清醒认识到这一差距,并将以高度的科研热情和管理努力,致力于追赶国内领先水平。
会议总结
昆明医科大学校长 夏雪山教授对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给予高度评价。他衷心感谢了各位报告人、主持人及与会师生的全情投入,认为这些报告从学科交叉、医院评估、学科建设到长效科研机制等多个维度提供了宝贵经验。夏校长特别肯定了“对话青年”环节展现的创新活力,并强调,“CACA指南进校园”是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关键一步。最后,他发出诚挚邀请,欢迎各界专家参与即将召开的腾冲科学家论坛,并呼吁大家以此次盛会为新起点,携手推动整合肿瘤学发展,为提升中国肿瘤防治水平贡献力量。
夏雪山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