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抗癌协会(CACA)、腾冲科学家论坛组委会办公室主办,世界整合肿瘤学会(WAIO)、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25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于2025年11月6日-9日在云南昆明举行。为深入探讨全球癌症防控发展趋势、建立全球合作的优质学术交流平台,本次大会期间设置了由CACA与十大国际权威组织共同举办的“国际组织专场”,其中由与国际癌症患者联盟共同主办的CACA-ICPC峰会,在11月7日上午圆满召开,本届峰会以“人工智能、心理社会肿瘤学与以患者为中心”为主题,开启了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相融合的深度对话。峰会汇聚了全球AI和心理社会肿瘤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共同探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推动心理社会肿瘤学发展,确保在数字健康时代患者始终是医学照护的核心焦点。
本届峰会由中国抗癌协会王瑛副理事长以及国际癌症患者联盟秘书长Denis Horgen教授担任主席,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唐丽丽教授担任执行主席并主持会议。
峰会执行主席-唐丽丽教授
在开幕致辞中,王瑛副理事长指出,癌症依然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更广阔的视野、包容的合作与智慧的共享。她强调,癌症防控不是单一国家的责任,而是全球共同的使命。王副理事长表示,本次峰会为国内外专业人士提供了分享肿瘤学前沿知识与成果的重要平台,通过深入对话与交流,将有力促进区域乃至全球癌症防控事业的发展。
峰会主席,中国抗癌协会王瑛副理事长致辞
Denis Horgen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癌症诊疗,但技术不能取代对患者情感与社会需求的关怀。本次论坛聚焦AI与心理社会肿瘤学的融合,旨在探讨如何在利用AI提升诊疗效率、实现早期检测与个性化治疗的同时,始终将患者置于照护的核心。他强调,技术必须服务于人:AI虽可辅助临床决策、减轻医护负担,但也需警惕其可能加剧不平等、削弱人文联结的风险。唯有加强医患沟通、推动公众教育、建立伦理规范,才能构建一个技术赋能且充满温度的癌症照护未来。
峰会主席,ICPC秘书长Denis Horgen教授致辞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唐丽丽教授讲述了新科技时代下心理社会肿瘤学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唐教授指出,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等新技术为中低收入国家解决心理资源不足的问题提供了新路径。电子患者报告结局(ePRO)、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手机APP等数字化工具已广泛应用于症状管理、心理监测和康复干预。AI心理疗法提升了专业治疗的可及性,而情感陪伴机器人更是实现了技术与情感支持的有机融合。这些创新不仅为缓解医疗资源不均带来希望,也推动心理社会肿瘤学向更普惠、精准的方向发展。唐教授强调,随着技术持续进步,数字化与智能化必将为肿瘤心理支持开辟更广阔的未来。
唐丽丽教授
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Christian Nelson教授分享了老年癌症患者抑郁照护的转化研究。随着癌症诊疗技术的进步,老年患者在心理社会层面的特殊需求逐渐凸显,特别是抑郁症状的识别与干预已成为提升整体医疗质量的关键环节。基于老年发展理论框架,Nelson教授团队的研究系统分析了老年抑郁的临床特征与评估方法,开发了适用于临床的评估工具,并设计出设计出契合老年人群认知与心理特点的心理治疗方案,在临床测试中显示出良好效果。未来研究将聚焦精神医学与肿瘤学的跨学科协作,通过科研创新、教育培训及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为改善老年癌症患者的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新思路。
Christian Nelson教授
意大利杰梅利大学医院的Daniela Chieffo教授探讨了“精准心理肿瘤学”这一前沿方向。她指出,人工智能与多组学数据的结合正推动癌症诊疗变革,不仅能提升诊断与预后的精准度,还能将基因组信息与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社会背景相关联。她强调了心理压力通过生物学通路影响疾病的社会基因组学机制,并介绍了其团队构建的融合生物标记与心理评估的Gemelli精准干预模型。Chieffo教授倡导建立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新范式,借助人工智能将生物医学与心理社会支持有机结合,在确保公平性的基础上实现有温度的精准医疗。
Daniela Chieffo教授讲课照片
卡塔尔癌症协会的Muhanned Adnan Hararah教授分享了该协会如何通过将患者支持服务从纸质系统转型为名为 WAYYAKUM的数字平台,实现服务升级。Hararah教授介绍到WAYYAKUM 是一个本地开发的、方便患者使用的平台,它使得支持流程变得更快捷、更简便、也更尊重患者。通过平添,患者申请时间从三天缩短至六小时,并完全实现无纸化。该平台还与卡塔尔的医院及国家卫生系统相连,帮助患者更快地获得所需服务。卡塔尔癌症协会正利用人工智能为WAYYAKUM 增添聊天机器人、自动文件检查和情感支持等新功能,目标是让癌症照护更智能、更富关怀性且更可及。Hararah教授强调,癌症支持应当简单、充满慈悲且人人可及——因为没有人应该独自面对癌症。
Muhanned Adnan Hararah教授
巴塞罗那大学Karim Lekadir教授通过分享FUTURE-AI指南,阐述了如何为癌症领域开发可信赖的AI解决方案。FUTURE-AI指南是由来自50个国家的100多位专家共同制定的国际框架,旨在推动医疗AI在可信、伦理和实际部署方面的能力。指南明确了“公平性、普适性、可追溯性、可用性、稳健性和可解释性”六大核心原则,并为负责任的人工智能设计、验证与部署提供了可操作的标准。Lekadir教授结合欧洲项目(如 EuCanImage 和 RadioVal)中的实例,说明如何落实这些原则,以确保用于癌症照护的AI工具能够可靠地应用于真实肿瘤临床环境。
Karim Lekadir教授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波教授分享了智能肿瘤学肿的大语言模型。他指出,智能肿瘤学代表了肿瘤防治领域的根本性转变,通过融合先进计算方法与生物医学数据,构建了数据驱动的新范式。其框架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一,数据整合与模式识别,使AI能从多源数据中发现新生物标志物;二,预测与因果建模,通过机器学习预测治疗反应并探索疾病机制;三,动态优化,实现治疗方案的实时个性化调整。当前应用已能通过影像特征推断分子分型,整合多源数据预测治疗反应,辅助临床决策以避免无效治疗。尽管面临数据质量、算法偏见和模型可解释性等挑战,智能肿瘤学正推动肿瘤学向预测性、预防性、个性化及参与性的P4医学新时代迈进。
徐波教授
宋咏梅教授主持
讲座之后的讨论环节,现场气氛热烈,与会专家学者与讲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聚焦于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平衡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以及确保AI工具的可信度与公平性等关键议题。学者们还就数据隐私、模型透明度及未来跨学科合作路径展开探讨,共识在于必须坚持以患者为中心,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提升肿瘤诊疗质量和温度的有效工具。
Denis Horgen教授在闭幕致辞中再次强调,人工智能是实现精准医疗的赋能工具,而非同理心的替代品。心理社会肿瘤学确保了技术进步中人文关怀的持续发声。他呼吁将患者视为拥有权利、情感与背景的完整的人,坚持以人为本,使技术进步最终服务于提升人类福祉,创造更人性化的癌症诊疗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