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11月08日,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中外院士论坛在昆明隆重举行,汇聚了来自中国、瑞典、加拿大、巴西、韩国等国十五位院士,围绕肿瘤防治的前沿理念、创新技术和战略思考展开深入交流。论坛分为三个单元,内容涵盖肿瘤基础研究、人工智能发展、临床诊疗、肿瘤防控、公共卫生和前沿技术等多个维度,展现了整合肿瘤学的丰富内涵和发展前景。
院士论坛会议现场
第一单元
肿瘤防控新技术、新理念、新基础
郝希山院士、张亚平院士
本单元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名誉理事长郝希山院士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张亚平院士共同主持,三位院士讲者从肿瘤防控新技术、新理念、新基础指引领域发展。
沈洪兵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沈洪兵院士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在流行病学领域的应用前景与挑战。沈院士指出,AI大模型显著增强了复杂数据处理、多模态数据融合和风险预测能力,并展示了其在传染病预警和慢性病管理中的实际应用,特别介绍了清华大学团队通过大语言模型预测生理年龄、实现对疾病风险的精准评估等一系列前沿进展。沈院士强调在AI大模型应用于流行病学研究时需关注数据质量、模型可解释性和伦理问题,并呼吁制定相关指南规范,推动成果转化。
樊代明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通俗易懂地介绍了肿瘤防治“三字经”,创新性地提出"抗癌、控瘤、扶生"的肿瘤防治三板斧策略。樊院士犀利地指出当前中晚期肿瘤五年生存率不足20%的困境,主张根据肿瘤不同恶性程度采取不同策略:对高恶性度肿瘤需积极抗癌,对惰性肿瘤应采取控制策略,更重要的是通过消除致癌因素从根源防控。樊院士强调“左手抓抗癌,右手抓控瘤,双手抓扶生,才是好医生”,倡导从循证医学向"循证不唯证,经验好帮手,双手硬道理"的“询证医学”转变,实现“众志成城、普度众生、从一而终”的整合医学理念。
樊嘉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樊嘉院士聚焦肝胆肿瘤临床难题,从基础转化到临床诊疗展开创新研究,介绍了其团队在无创诊断、靶向联合治疗和新型靶点开发方面的系列突破,展示了肝癌肿瘤的成功研究范式。樊院士团队开发的无创诊断技术已在全国推广,使极早期肝癌诊断敏感性显著提升;通过建立肝癌分子分型系统,指导免疫与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精准联合,提升了中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所开发的全新靶点初步实现了临床转化,为肝癌治疗带来了突破曙光。
第二单元
全球视野下的肿瘤防控
徐兵河院士、程向东院士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院士和美国外科学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程向东院士的主持下,来自巴西、韩国、加拿大的三位院士讲者分享了全球视野下的肿瘤防控现状与进展。
Maurício Magalhães Costa院士
巴西医学科学院院士、美洲乳腺癌综合治疗中心Maurício Magalhães Costa院士从全球视角分析了环境因素和内分泌因素对乳腺癌的影响。Maurício Magalhães Costa院士指出,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高发瘤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显著的地区和社会差异。内分泌干扰物、环境污染、生活方式变迁、特定工种或工业活动的职业暴露、全球性气候变化均为乳腺癌相关的主要风险因素。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和环境污染物累积,全球乳腺癌负担持续加重,中低收入国家死亡率尤为突出。Maurício Magalhães Costa院士呼吁加强国际监管合作,提升公众防护意识,并将环境健康纳入癌症防控整体策略。
Han-kwang Yang院士
韩国科学技术院院士、韩国国家癌症中心Han-kwang Yang院士分享了韩国癌症防控的成功经验。其核心在于建立了一套由政府主导、基于科学证据的全民癌症筛查与预防体系。通过强力控烟、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等一级预防策略以及全民性的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高发癌种的国家癌症筛查计划,显著提高了早期诊断率,使得胃癌、结直肠癌等的死亡率/发病率比达到世界最低水平,患者生存率全球领先。未来,韩国计划将结肠镜、多癌种早筛血液检测等新技术纳入防控体系,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亚洲的癌症挑战。
王玉琢院士
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王玉琢院士提出了基于肿瘤生存能力、侵袭性和微环境特征对癌症标志物重新分类的新框架。王院士重点提出了"乳酸假说",指出癌细胞代谢产生的大量乳酸是连接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和酸性环境两大现象的核心分子,能同时影响癌细胞的生存、侵袭和多种恶性行为。基于这一理论,王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靶向乳酸转运蛋白MCT4的小分子抑制剂,临床前研究显示其单药或联合免疫细胞疗法均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完整展示了从理论创新到药物开发的科研路径。
第三单元
前沿技术撰写抗肿瘤新思路
詹启敏院士、石汉平院士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监事长詹启敏院士和美国外科学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石汉平院士的主持引导下,三位院士讲者围绕眼部恶性肿瘤、放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等前沿技术阐述了肿瘤治疗的新思路。
范先群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范先群院士聚焦视网膜母细胞瘤、葡萄膜黑色素瘤、睑板腺癌、眼睑肿瘤等眼恶性肿瘤的诊疗创新,介绍了恶性眼肿瘤的治疗进展。范院士指出眼肿瘤发病罕见、起病隐匿、易致盲致死,危害性极大。面对诊疗困境,范院士介绍了针对眼肿瘤的机制与诊疗技术创新。在机制方面,表观遗传学在眼肿瘤发生、发展与耐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技术方面,介入化疗、敷贴放疗、精准手术等微创保眼技术极大改善了患者预后,多学科交叉将带来更多潜在治疗新技术。
赵红卫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赵红卫院士介绍了粒子束放疗和靶向阿尔法同位素治疗的最新进展。针对实体肿瘤,粒子束外照射利用独特的“布拉格峰”效应,能精准杀伤肿瘤并极大保护正常组织,目前国产重离子治疗装置已成功布局国内多地,显示了良好疗效。针对全身转移的微小病灶,核素药物内照射展现出巨大潜力,其杀伤效率高且副作用小,但面临药物研发和同位素量产的核心挑战。未来,放射治疗领域正朝着装置小型化、低成本化、治疗高效化以及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旨在让更多患者受益于这些先进技术。
曹义海院士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曹义海院士深入解析了抗血管生成治疗的耐药机制和创新策略。曹院士发现KRAS突变肿瘤血管结构异常、脂肪微环境改变、组织缺氧反馈等均可能导致耐药。基于此,曹院士提出克服耐药不必局限于肿瘤本身靶点的系统诊疗思路,如通过冷暴露或药物激活棕色脂肪,可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并延长生存期,为肿瘤代谢干预提供了全新视角,从而深化了对耐药机制的理解、开拓了创新的抗肿瘤治疗范式。
本次论坛充分展现了中外院士在肿瘤防治领域的深度思考和前沿探索,通过跨学科、跨国界的交流,为推动整合肿瘤学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多位院士均强调,未来肿瘤防治需要更加注重预防、早诊和整体调节,通过科技创新和全球合作,最终实现"众志成城、普度众生、从一而终"的肿瘤防控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