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 张徐
11月8日,我们团队的研究项目《胃癌发生分子基础及转化应用》荣获2025年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这份荣誉,是对我们团队多年来在胃癌研究领域坚持探索与创新的高度认可,更是对我们将基础研究成果服务于人民健康这一初心的肯定。喜悦与感激之余,更感责任重大,使命在肩。
一、 聚焦前沿,服务国家健康战略需求
胃癌作为我国高发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防治工作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的重要一环。《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强化癌症防治科技攻关,聚焦高发癌症,突破关键防治技术。我们的研究正是响应这一国家号召,立足于中国胃癌患者的临床实际需求,致力于揭示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本质,为提升我国胃癌的早诊早治水平和精准治疗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在多项课题持续支持下,从肿瘤异质性到微环境调控,从表现遗传到RNA修饰,我们深入解析了驱动胃癌恶性进展的关键分子网络。我们坚信,唯有从源头和机理上认清胃癌,才能开发出更有效的“武器”,真正将科研成果写在守护人民健康的实践中。
二、 潜心耕耘,构建系统性创新成果体系
在过去十余年的科研生涯中,我们团队始终锚定核心方向,潜心深耕,逐步构建了一个从基础到应用、从机制到产品的完整创新链。在分子机制层面,我们系统揭示了干细胞因子促癌新通路,阐明了RNA修饰酶在调控胃癌生长转移中的新作用,鉴定了一批具有功能性的长链非编码RNA和环状RNA,拓展了人们对胃癌发生发展机制的理解。这些原创性发现多次发表于国际顶尖期刊,并得到了同行的引用与评价,标志着我国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在肿瘤微环境研究方面,我们创新性地解析了胃癌微环境细胞介导治疗耐药的重要角色,揭示了肿瘤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如何“驯化”免疫细胞,形成有利于肿瘤转移的“土壤”。这部分工作为理解胃癌的耐药性和免疫逃逸提供了全新视角,为开发针对肿瘤微环境的联合治疗策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基于前述基础研究的发现,我们成功鉴定并验证了多个可用于胃癌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蛋白及循环核酸标志物。更具特色的是,我们自主研发了高灵敏度的外泌体检测生物传感器,并将其应用于胃癌的液体活检,为无创、动态的病情监测提供了可能。同时,我们建立了外泌体载药技术体系,通过配备“生物导航”,能够实现对肿瘤的精准靶向递送,在提高疗效的同时显著降低了毒副作用。目前,团队已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项,相关技术与合作单位正在积极推进临床转化。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江苏省“医学创新团队”和“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协作攻坚和大力支持。
三、 秉承CACA理念,引领团队迈向新征程
中国抗癌协会(CACA)倡导的“整合、精准、转化、协作”理念,与我们团队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此次获奖,是CACA对我们既往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们未来发展的指引。当前,国家正全力推动肿瘤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强调临床与科研的紧密结合,鼓励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与应用。这为我们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舞台。
展望未来,我们将以CACA理念为灯塔,从三个方面引领团队再出发:
首先,坚持整合医学道路。进一步加强与临床医院的深度合作,推动基础研究与临床需求的“双向奔赴”,构建从“实验室-临床-产业”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其次,深化精准医学内涵。在外泌体液体活检、靶向递送等优势方向上持续发力,力争在胃癌的早期筛查和个体化治疗方面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与技术方案,为国家的疾病防控政策提供技术支撑。
最后,强化团队与平台建设。在国家“万人计划”、 江苏省“杰青”等人才项目基础上,继续培养和引进青年科技英才。同时,依托已建立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打造一个开放、共享的胃癌研究高地,为攻克胃癌这一重大疾病贡献中国智慧与江苏力量。
荣誉属于过去,奋斗创造未来。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此次获奖为新的起点,在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继续挥洒汗水,书写一名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