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会员服务  >  会员之声
吴卓君 | 万“象”归心——医学多样性之光下的肿瘤防治变革
2025-11-14 16:02

  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吴卓君

  相“象”而行:当多样学科汇成生命河流

  曾几何时,肿瘤治疗是单兵突进的战场——外科追逐毫米级的切除广度,放疗精算戈瑞值的打击深度,化疗在剂量毒性的钢丝上平衡。而今日会场涌动的人潮,正见证一场深刻的范式迁移:整合理念已成为托举生命的“象群”。

  学科壁垒的存在,本质是认知边界的固化与协作机制的缺失。正如樊代明院士所言,“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如同把一个完整的人切成了碎片,每个科室只看自己那一块,却忘了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个学科都在自身领域深耕细作,却容易陷入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的局限,将疾病切割为孤立的诊疗片段。而生命本身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从病灶清除到毒性缓解,从生理干预到心理支撑,任何一个环节的断裂都可能影响治疗全局。

  整合医学的核心,并非简单的学科叠加,“把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分别加以有机整合”。它要求打破认知与机制的围城,让知识、技术与关怀如水般自由流动。不同领域的从业者需跳出单一视角,以 “生命共同体” 为核心坐标,形成协同共振的诊疗合力。这种融合不是消解学科特色,而是让各学科的专业价值在整体诊疗中找到最优落点,最终承载患者穿越治疗险滩。

  “象”入人心:个体差异重塑诊疗逻辑

  当医学凝视从“肿瘤特性”转向“人的特异性”,那些曾被忽视的差异终成破局密钥。

  标准化诊疗的诞生,源于对普遍规律的总结,却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个体的独特性。“我们总想着用一种药治一类病,用一套方案对一群人,却忘了医学不是数学,不能用公式套,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过去,医学更关注疾病的共性特征,将个体差异带来的治疗反应视为 “不可控变量”,甚至将部分不良反应归为 “必然代价”,本质是对 “人” 的主体性认知不足。

  个体差异的核心,既包括基因、代谢等生理层面的先天特质,也涵盖文化信仰、心理状态、社会关系等多元维度。这些差异并非治疗的干扰项,而是精准诊疗的核心依据。正如樊代明院士所言,“整合医学的真谛,是让医学回归‘人’本身,让诊疗方案贴合每个个体的生命特质”。医学的真正进步,在于从 “治人的病” 到 “治病的人” 的认知跃迁 —— 不再将患者视为疾病的载体,而是将其作为完整的生命个体,让诊疗逻辑贴合个体的生命轨迹与价值诉求,最终实现疗效与尊严的双重守护。

  包罗万“象”:当生态智慧滋养防治土壤

  滇池畔的文化展廊里,纳西族东巴经卷《神路图》与肿瘤细胞凋亡显微摄影同现。生死奥义在古老智慧与现代科学的对视中轰然贯通——抗癌不仅是技术突围,更是生态位重建。

  生态智慧的本质,是对生命与环境共生关系的深刻洞察。“整合医学不仅是医学内部的整合,更是医学与自然、社会、人文的整合,人不可能脱离环境而独善其身,治病也不能脱离生态而孤立为之”。抗癌从来不是孤立的身体对抗,而是个体与自然、文化、社会等多重生态系统的协同调适。现代医疗技术的精进,需要与更广阔的生态视角相结合,才能突破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的局限。

  这种融合不是传统与现代的简单嫁接,而是如樊代明院士强调的 “让医疗回归生命的自然节律,让人文关怀浸润诊疗的每个环节”。它要求防治体系跳出医院的物理边界,将自然法则、文化传统、生态修复与身心疗愈视为有机整体。当医疗不再仅仅聚焦于病灶的消除,而是致力于重建个体在生态系统中的平衡状态,便能为防治工作开辟更广阔的空间,让医院成为生命多样性的庇护所,因包容差异而生生不息。

  以多样性对抗单一性,用整体性解构割裂性。肿瘤的“大象”之形,从不在CT片中显影,而在医者思维的禁锢处、在患者未被听见的叹息里、在学科高墙的阴影下生长。当整合医学的曙光照见这些角落,当多样性的力量汇聚成驯象之智——那曾盘踞人类头顶的疾病阴霾,终将在万象归心的光芒中消融。

  此刻滇池烟波浩渺,万类霜天竞自由。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