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会员服务  >  会员之声
文章 | 多组学技术与胃肠道肿瘤研究前沿思考
2025-11-14 16:02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文章 

  2025年11月6日至9日,我有幸赴春城昆明参加2025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樊代明院士在大会主旨报告中深刻阐述了整合医学的核心理念,强调当前肿瘤研究亟需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从"单兵作战"到"集团军作战"的范式转变。樊院士提出的"循象问道,和合共生"不仅是本次大会的主题,更是指导肿瘤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循象"要求我们精准把握疾病表象背后的本质规律,"问道"是要探索解决临床问题的根本路径,而"和合共生"则体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基础与临床协同发展的新型科研生态。作为参会者,我深深感受到整合医学理念正在引领消化道肿瘤防治进入全新阶段。

  缪小平教授关于基因遗传变异与结直肠癌易感人群识别的研究,展现了精准预防的新思路。该研究通过构建中国人群特异性遗传风险评分模型,实现了从"群体预防"到"个体化预防"的转变。深入思考这一研究的方法学创新,我们发现其成功关键在于建立了多中心、大样本的队列研究平台,并采用遗传学与临床医学的交叉整合策略。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研究不仅识别了易感基因位点,还通过功能实验验证了其生物学机制,这种从"相关性"到"因果性"的深化研究模式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然而,该研究也提示我们,当前遗传风险评估仍面临人群异质性、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等挑战,这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李小安教授对消化道微生物组与胃粘膜病变关系的研究,从微生态视角重新诠释了胃癌的发生机制。这项研究的创新性在于建立了菌群-宿主互作的系统生物学模型,通过宏基因组学与代谢组学的整合分析,揭示了微生物组影响胃粘膜病变的具体途径。从科研设计角度,该研究采用了前瞻性队列与动物模型验证相结合的策略,既保证了临床相关性,又确保了机制研究的可靠性。特别值得借鉴的是,研究团队将基础研究发现快速转化为临床应用,开发了基于微生物标志物的风险评估工具,体现了转化医学的研究思路。这一研究模式提示我们,现代肿瘤研究需要建立从人群到实验室、再回归临床的完整研究链条。

  黎斌教授关于单细胞与空间组学技术应用的报告,展示了技术创新如何推动研究范式的变革。单细胞测序与空间转录组学的结合,使得我们能够在保持组织空间结构的前提下,解析肿瘤微环境的细胞异质性和相互作用网络。从技术层面看,这一研究的重大突破在于建立了多组学数据整合的分析框架,能够同时捕获基因表达、细胞定位和细胞通讯信息。然而,技术的创新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大数据处理和生物学解释的复杂性。黎教授团队开发的计算算法和可视化工具,为处理高维多组学数据提供了解决方案。这一研究启示我们,前沿技术的价值不仅在于产生数据,更在于如何从中提取有生物学意义的发现。

  作为消化内科研究生,本次大会的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现代医学研究需要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建立整合创新的科研思维。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将深入掌握多组学整合分析方法,重点开展消化道肿瘤分子分型与精准预防研究,同时探索微生态调控在胃癌防治中的应用价值,努力推动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深度融合。“循象问道”要求我们遵循科学证据,探究疾病本质,而“和合共生”则指引我们打破学科界限,实现技术融合。这种整合创新的科研范式,必将推动消化道肿瘤研究取得新的突破,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提供科技支撑。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