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1日,由中国抗癌协会、国家癌症中心早诊早治办公室联合主办,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疾控整合管理委员会、肿瘤防筛委员会、科普委员会、大肠癌整合防筛专委会等七大委员会共同承办的“2025CCHIO大会——CACA肿瘤疾控整合管理学术年会主题会场”在昆明隆重召开。会议汇聚了全国肿瘤防控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围绕“整合防控,体系创新”的核心主题,就肿瘤防控经验、筛查早诊早治、区域实践路径及科普教育协同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度交流。
整合资源,共促肿瘤防控体系创新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主任魏文强教授在致辞中强调,未来肿瘤综合防控需打破学科与机构壁垒,推动公共卫生、临床医学、基础研究、社区健康与健康产业界的高度协同与融合。他期待本次会议成为深化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与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杨志平回顾了协会在肿瘤防控体系建设中的关键举措,包括今年4月正式成立的CACA肿瘤疾控整合管理委员会及随后启动的“医防融合·癌症防治赋能工程(2025-2027)”。他指出,本届年会聚焦“医防融合”与“协同机制”两大核心问题,旨在系统推动肿瘤防筛事业的整合与创新。
主旨报告:多维视角下的癌症筛查与防控策略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霓教授从公共卫生视角系统阐释癌症筛查的内涵。她指出,癌症筛查是集“宣教、风险评估、筛查管理与有效早诊早治”于一体的系统性工程,需遵循“不是所有的癌都要筛,不是所有的人都要筛,不是所有的技术都要能用来筛查”的原则,并呼吁加强医防融合,提升筛查效率与可及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王宁研究员分析了中国肺癌流行趋势与防控策略,指出我国通过控烟行动、大气污染治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推广等综合措施持续推进肺癌一级预防,并强调需构建“防-筛-诊-治-康”全链条整合管理模式。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游瑞教授分享了鼻咽癌微创外科与早筛早治的“西江计划”。团队创新的经鼻内镜微创外科技术为早期患者提供了替代放疗的新选择,在保证疗效的同时显著提升生活质量。“西江计划”通过高阳性预测值EB病毒抗体检测技术及“四医联动”的珠海模式,实现了鼻咽癌早诊率的显著突破。
区域实践:苏、浙、滇三地防控经验各展特色
在区域实践环节,三地专家分享了本土化防控经验: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金意教授介绍了针对消化道肿瘤高负担特点,通过构建健康支持性环境、推广重点癌症筛查及基层筛防中心建设,实现癌症五年生存率的持续提升。
浙江省肿瘤医院杜灵彬教授阐述了浙江依托政策引领、完善监测网络、打造“浙里防癌”科普品牌及推进大肠癌筛查等民生项目,并将科普业绩纳入职称评定,构建了高效防控体系。
云南省肿瘤医院赵敏教授分享了结合多民族省情与地域癌谱特点,打造“小象防癌”科普品牌、推动多语种传播、实施“遏制肺癌攻坚行动”及构建三级防治网络的实践经验。
圆桌讨论:共议整合难点与突破路径
圆桌讨论环节,专家学者围绕“整合理念下的肿瘤全链条防控”与“基层防控难点突破”展开交流: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潘凯枫教授强调,推动筛查技术应用,既要确保技术本身具备循证支撑与落地可行性,也要求筛查体系实现从粗放到精准的根本转变。
河南省肿瘤医院陈小兵教授强调,康复应贯穿诊疗全程,科普需注重方法传递,避免制造焦虑。
中国新闻网赵斌先生提出,传播需平衡科学性与普及性,面对舆情应基于事件、传播与载体参数精准研判。
河北省肿瘤医院王贵英教授结合河北食管癌防控经验,强调领导重视、多科室协作与政府支持是区域防控成功的关键。
基层实践专家分享了依托本土化科普、医共体建设、“整合医学”模式及县乡村三级网络等破解基层难题的创新路径。
在产业协同环节,专家探讨了科技赋能防控的路径:
南方医科大学陈韬教授分析AI医疗产品面临临床验证、支付机制与数据整合瓶颈,提出“研-评-用”联动与服务型支付等解决方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刘艳教授指出,肿瘤内科角色应“从后位转向前锋”,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与个体化筛查策略,实现治疗模式向治愈转变。
湖南省肿瘤医院肖海帆教授介绍了湖南以“组织性筛查+机会性筛查”双轮驱动,构建三级癌症防治网络与疾控系统协作的医防融合模式。
会议总结:凝聚共识,明确方向
魏文强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本届年会通过“站位与战术”“技术与体系”“局部与整体”的多维对话,深化了“整合是路径、防控是目标、创新是动力”的共识。他呼吁与会者将会议成果转化为实践行动,共同为推动肿瘤防控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本次年会为全国肿瘤防控工作者提供了高水平交流平台,充分展现了整合理念在肿瘤防控领域的深度实践与创新活力,为“健康中国2030”癌症防治目标的实现注入新动能。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疾控整合管理委员会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