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 秦妮平
在2025CCHIO开幕式的这场人文沙龙中,让我们得以从多个维度重新审视生命这一宇宙奇迹。沙龙的讨论超越了简单的还原论,深入至生命的多样性、开放性与复杂性,完成了一次认知的螺旋式升华。
一、三位大师的生命维度
沙龙伊始,樊院士回顾了三位科学巨擘对生命的洞见。毕达哥拉斯提出“万物皆数”。他告诉我们,无论生命现象多么复杂精妙,其微观机制都遵循着精确而严谨的物理与数学规律。这是生命的物质基石,是它得以运行的代码和逻辑。
薛定谔进一步指出“生命不是数理化”。他并非否定科学,而是深刻指出了生命的复杂性与涌现特性。他敏锐地意识到,当无数“数理”元件以非线性方式组织成一个系统时,会“涌现”出意识、情感等全新的规律。这标志着生命从统一性走向了多样性,如同统一的音符规则演化出无穷无尽的旋律。
钱学森对生命的理解回归到了更宏大的舞台中,他说“生命是天地生”。生命绝非在真空中运行的孤立程序。它的诞生、演化与存续,与“天”、“地”紧密耦合,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巨系统。他将生命置于一个开放的巨系统中,强调生命绝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天”、“地”持续进行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这种与环境的永恒对话,定义了生命的开放性。
二、非线性与涌现—从修理零件到调节关系
在上述思想的启发下,樊院士进一步阐述了“涌现”这一核心概念。涌现是指,当大量简单元件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整体会展现出任何单一部分都不具备的全新性质和行为。
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看待医学的方式。人体是一个充满非线性关系的复杂网络,微小的扰动可能被放大为一场风暴。因此,现代医学不再仅仅是修复一个名为“疾病”的孤立零件,而是调节庞大关系网络中的“局部紊乱”,并谨慎预判其可能引发的全网连锁反应。
我们无法通过分析每一个水分子来理解“漩涡”的本质;同样,我们无法仅凭研究离子通道和神经递质就完全理解“抑郁症”或“阿尔兹海默症”。这些疾病,是网络层级的功能“涌现障碍”。医学,正因此从一门追求“直线因果”的科学,演变为一门驾驭“非线性复杂系统”的艺术,直面生命的复杂性。
三、文学的叙事与旋律:生命完整性的交响乐
当科学的探索触及边界,文学艺术便展现了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李敬泽老师精妙地指出,文学既提供“叙事”,也提供“旋律”。叙事,是生命的时间线与因果链,是生命的“骨架”。旋律,是生命的情感、氛围与内在节奏,是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部分,是生命的“气血”。
人的生命,其“涌现”绝不仅仅是生理的,更是精神的。一个完整的人,是其“叙事”的总和,更是其“旋律”的总体。医学或许更关注“叙事”中的生理逻辑链,而文学,则能同时捕捉其“旋律”,演奏出生命完整性的交响乐。它记录并共鸣着那些由精神所涌现出的爱、痛苦、希望与尊严。
四、文化之光照亮科学与医学的航向
基于此,我们的认知需要再次升维:人的生命是一件事,是生理与精神共同涌现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而这份精神世界的构建、意义的赋予与韧性的来源,其根基正在于文化。
“文化高于一切”,并非指艺术形式本身,而是指文化所承载的价值观与意义体系,构成了人类理解生命、安顿自我的 “操作系统” 。任何试图“限制或控制文化”的单一方法,都将扼杀生命的多样性与开放性。在高度专业分工的今天,文化艺术的宏观视野与人文关怀,能为科学与医学注入灵魂,提醒其终极目的是服务于人的福祉与生命的无限可能,而不仅仅是征服疾病。
生命,本质上是一场壮丽的涌现。它源于统一的数理规则,却绽放出无尽的多样性;它根植于特定的环境,却始终保持着与万物对话的开放性;它由简单的元件构成,却演化出超越其总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性。
生命不是一个可以无限拆解的静态标本,而是一条在循环中前进的螺旋,一棵在开放环境中不断分叉、延展的枝蔓。重新体会生命的多样性、开放性与复杂性,就是要求我们以整合的、敬畏的、动态的视野去对待每一个生命体——在恪守科学精确的同时,不忘人文的温情;在修复局部故障时,关照整体的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