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 李时超
作为一名从事胃肠肿瘤防治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者,我怀着朝圣般的心情踏上前往昆明的航班。11月的春城,阳光与雨水交织,仿佛要把“整合”二字烙进每一位与会者的血脉。四天里,我穿梭在主会场与分会场之间,像一块干渴的海绵,疯狂吸收着来自全球的学术甘霖。此刻提笔,脸上仍残留着滇池的风,耳畔仍回响着《大雁颂》的旋律,那些震撼、感动与觉醒,化作以下文字,权作自我鞭策。
大会在精彩的合之策(8)多样多变,关联涌现,生命溯源的人文诗歌舞蹈表演拉开帷幕,其中最后一部分的名字叫循象问道,点名了本次大会的目的。樊代明理事长提到,大象-这个云南土地上的巨灵,竟是自然界的“癌症豁免者”,其体内蕴含的低氧代谢、强大DNA修复与和谐共生菌群,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整体整合”的抗癌之门。大象这个庞然大物提醒人类:肿瘤不是孤立的“肿块”,而是生态失衡的警报;治疗亦不应是“盲人摸象”式的单科突进,而应像大象群行,彼此守护、多维联动。大会主旨报告把基因组、免疫微环境、心理社会支持、中医药、营养运动、人文、音乐等碎片拼成一幅“全息图”,在肝癌、肺癌、鼻咽癌、白血病等多个肿瘤中应用,让我第一次直观感到:整合医学不是简单加法,而是让不同维度的治疗方法在同一时空“同频共振”。循象,是循自然之象、循患者之象,更是循系统之象;问道,是问生命之道、问人文之道,终要问“全人健康”之道。我们不能再做“盲人摸象”的专科医生,而应成为“象群医生”:内科、外科、中医、心理、营养、护理、人文、社工等,围绕患者结成圆阵,用多学科协作的“鼻尖”去安抚每一寸被肿瘤撕裂的生命。
在分会场我主要是参加了胃肠道肿瘤相关专委会的学术会议。所听所见,皆围绕樊代明院士提出的“中国主张”:“抗癌、控瘤、扶生”的三大肿瘤防治策略,“从循证医学到询问医学”的诊疗理念革新,以及为所有疾病、所有患者提供全周期关怀与治疗的“整合医疗”的“三all”模式。从外科治疗、免疫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抗体偶联药物 (ADC)、营养、中医药、康复、心理等在胃肠道肿瘤防治的排兵布阵,从肿瘤微环境、基因分子靶点、信号转导通路,肠道微生态、肿瘤代谢物等研究热点,无不体现了整合医学思想在癌症防治的临床和科研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用整合医学的实招,把指南里的逗号变成患者生存期的句号,也把中国智慧写进全球肿瘤防治的新篇章。
飞机腾空那一刻,滇池化作一枚碧玉,镶嵌在云贵高原。我把大会胸卡仔细收进背包,那不仅是一张通行证,更是一纸“军令状”——提醒我:整合不是四天热闹,而是365天的日日精进;不是院士专家的“独角戏”,而是每位从事肿瘤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科研人员的“日常操”。2026,长沙见!愿我们带着春城的阳光与湖湘的灵气,在湘江之滨再次吹响“整合”号角,让“肿瘤防治,赢在整合”从滇池起航,在岳麓山下奏响更壮阔的世界和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