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金静
2025年11月6日至11月9日,为期四天的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在昆明圆满落幕。这场盛会不仅汇聚了国内外肿瘤学界的顶尖专家学者,更以“肿瘤防治,赢在整合”为主题,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学术交流与科普活动,成功打破了传统医学会议“曲高和寡”的局限,搭建起一座连接医学前沿与公众的坚固桥梁。作为参会者兼工作人员,我深感震撼与启迪,这场盛宴不仅是一场医学的盛宴,更是一场科研与公众共同参与的盛大聚会。
一、从“曲高和寡”到“雅俗共赏”:医学前沿与公众的破冰之旅
传统医学会议往往因专业性强、门槛高,导致公众参与度低。然而,CCHIO大会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成功打破了这一僵局。大会首日,“同一天·一起行”全国健步走活动在昆明滇池海埂大坝拉开序幕。来自全国的肿瘤专家、康复患者、医护人员及志愿者身着统一服装,以健步走的形式共同迈出健康坚定的步伐。
樊代明院士在启动发言中强调:“运动是维系健康的基石与法宝。”他鼓励大家“付运动至行动,变被动为主动,从少动到常动”。这场活动不仅是一场运动盛宴,更是一次健康理念的深度传递。医患携手、旗帜飘扬的画面,成为滇池畔最美的风景。无论是白发苍苍的康复者,还是朝气蓬勃的医护团队,他们的脚步或许快慢不一,但每一步都踏得沉稳有力,这既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健康的执着追求。健步走活动拉近了医学前沿与公众的距离,让健康理念深入人心,为后续的科普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科普大会:医学前沿知识的“翻译”与传播
紧随健步走活动之后,2025中国整合肿瘤学科普大会隆重启航。这场大会以“循象问道,和合共生”为精神圭臬,通过院士智慧领航、康复叙事为光、科普实践为基,开启了一场殿堂级的抗癌知识盛宴。大会吸引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等68家国内媒体与美通社等8家国际媒体的共同参与,总体线上观看达3351万人次,影响力可见一斑。
在科普大会上,我深刻感受到了医学前沿知识普及的重要性与挑战性。多位院士和专家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公众易于理解的语言。田艳涛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要实现“健康中国2030”癌症5年生存率目标,关键在于将科普融入“防-筛-诊-治-康”全程管理,构筑“科普先行、赢在整合”的全民防线。师建国教授则系统阐述了肿瘤整合康复的核心理念,提出了“乐吃动睡训医管”六位一体康复模式,为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康复指导。
这些科普报告不仅让公众了解了肿瘤防治的基本知识,更激发了他们参与健康管理的积极性。医学前沿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而是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知识。通过科普大会,医学前沿知识得以“翻译”成公众能够理解的语言,实现了从专业到普及的跨越。
三、逢生专场:患者故事的激励与共鸣——公众参与的力量
“逢生”全国癌症康复者讲述大会是本次大会的另一大亮点。这场大会立足患者视角,以温婉细腻之笔触,娓娓道来积极抗癌的励志篇章。在“逢生”讲述环节,康复者们通过话剧、舞蹈等形式,展现了艺术疗愈与爱的力量。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的创始人袁正平教授与康复者们带来了话剧《哎呦不怕》中的逢生故事,这部由癌症患者自编自导自演的疗愈戏剧,不仅在社会各界引起极大反响,更让在场听众深受鼓舞。作为观众,我被这些康复者的故事深深打动。他们从治疗到逐步恢复健康,并重新回归社会生活的经历,不仅给予人们深切的鼓舞,更极大地唤起了大家直面困境的勇气与信念。
这些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医学前沿的探索不仅是为了推动科学进步,更是为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让他们重燃生命的希望。而公众的参与,尤其是患者及家属的参与,为医学前沿的探索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视角和动力。公众不再仅仅是医学成果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了医学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四、开幕式:医学前沿盛宴的震撼与启迪—国际视野下的公众健康
大会开幕式堪称一场科学与人文交织的视听盛宴,其创新形式与深刻内涵彻底打破了传统学术会议的固有框架,让医学前沿的智慧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开幕式以《合之策》文艺演出震撼开场,这场由樊代明院士作词、云南省歌舞剧团等联合创作的艺术盛宴,通过朗诵、舞蹈、杂技等多元形式,将“自然多样 循象问道”的哲学理念与“肿瘤防治,赢在整合”的实践内核完美融合。这种“用艺术讲科学”的创新表达,不仅拉近了专业内容与公众的距离,更让在场观众深刻体会到:医学不仅是冰冷的仪器与数据,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敬畏与关怀。
当艺术表演的余韵未散,大会迅速切换至学术频道。主旨报告环节,多位专家以全英文汇报展现中国学者的国际视野与科研实力。夏丽敏教授团队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绘制肝癌免疫微环境图谱的突破性成果,方文峰教授团队统阐述了EGFR突变型肺癌的耐药机制破解策略及中国创新药的重要突破,以及吴劲松教授团队建立的脑机接口技术有望帮助瘫痪患者重建运动功能的创新实践等9位主旨报告专家均以流利的英文向全球同行宣告:中国肿瘤防治研究已从“跟跑”迈向“并跑”乃至“领跑”。这种全英文汇报的设计,既是对国际学术规范的尊重,更是中国学者向世界传递科学声音的自信表达。
而真正将大会推向高潮的,是“适道仁心”医学人文沙龙。樊代明院士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常务副团长陈思思的跨界对话,碰撞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思想火花。当李敬泽指出“文学叙事能填补疾病治疗中的人文空白”时,当陈思思用歌声传递医者仁心时,当樊代明院士以“生命是螺旋上升的复杂系统”阐释整合医学理念时,现场掌声雷动。这场沙龙突破了传统学术会议的边界,让医学、文学、艺术在对话中相互启迪,共同构建起“以患者为中心”的立体化健康关怀体系。正如一位观众在互动环节的感慨:“原来医学可以如此温暖,如此充满诗意!”
2025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开幕式在人文与科学的交融中圆满落幕。它用艺术解构专业壁垒,用英语搭建国际桥梁,用人文滋养科学精神,最终实现“让医学回归人性,让科研贴近民生”的终极目标。我深刻意识到:这不仅是医学的盛会,更是一场关于生命、关于爱、关于未来的全民启蒙运动。
五、分会场与青年活动:多元交流与新生力量的崛起——公众参与的深度拓展
(一)分会场:多元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公众科普延伸
本次大会设置了多个分会场,涵盖了肿瘤防治的各个细分领域,如基础研究、临床治疗、康复护理等。这些分会场不仅是专家学者进行专业交流的平台,也成为向公众普及特定领域知识的窗口。在基础研究分会场,专家们深入探讨了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虽然内容专业,但通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旁听的公众解释了复杂的科研成果。临床治疗分会场则聚焦于最新的治疗技术和方法。专家们不仅分享了前沿的临床试验结果,还设置了互动环节,让公众可以提问并了解不同治疗方案的适用情况。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使公众对肿瘤治疗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消除了他们对一些新治疗方法的疑虑和恐惧。康复护理分会场更是直接面向患者和家属。专家们详细介绍了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营养支持、心理调适等方面的知识,并邀请康复患者分享自己的康复经验。这种从专业指导到实际案例分享的模式,让公众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了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青年辩论赛与青年科学家奖:新生力量的崛起与公众期待
青年辩论赛的举行让我看到了青年医师的活力与潜力。他们围绕临床现实与伦理前沿展开激烈辩论,展现了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敏捷的思辨能力。这场辩论赛不仅是一场智慧的较量,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和交融。辩论赛吸引了大量公众的关注与参与,尤其是青年群体的热情参与。在辩论过程中,青年医师们提出的一些新颖观点和解决方案,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讨论。公众通过参与辩论赛的讨论,不仅加深了对肿瘤治疗伦理问题的理解,也对青年医师的创新能力充满了期待。
同时,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和青年科学家奖的颁奖仪式也在大会期间举行。这些奖项不仅是对科研工作者辛勤付出的肯定,更是对医学前沿精神的传承与发扬。青年科学家奖的设立,激励着更多的青年科研人员投身于肿瘤防治事业。获奖的青年科学家们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经历和成果,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在场的每一位青年,也让公众看到了医学前沿发展的未来希望。公众对青年科学家的关注和支持,为医学前沿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加广泛的人才基础和社会支持。
结语
为期四天的CCHIO大会虽然落下了帷幕,但它带给我的震撼与启迪却难以磨灭。这场盛会不仅展示了我国肿瘤防治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国际前沿动态,更通过科普大会、逢生专场等形式,拉近了医学前沿与公众的距离。作为大会工作人员,我深感荣幸与自豪。未来,我将继续秉承“整合医学”理念,积极参与肿瘤防治工作,为构建“防-筛-诊-治-康”全程管理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无比期待2026CCHIO系列盛会的举办,让医学前沿与公众携手共进,共同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在科研与公众的盛宴中,我们共同见证医学的力量与温度,共同书写人类健康事业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