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 白雪
春城昆明,思想交汇。有幸参加2025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我的心至今仍被开幕式上方文峰教授《耐药新解:肺癌新药让病人“笑到最后”》的精彩报告所深深激荡。这份震撼,不仅源于前沿科学的突破,更在于它完美诠释了樊代明院士所倡导的“抗癌、控瘤、保人、扶生”这一整合肿瘤学的崇高理念,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肿瘤诊疗新境界的窗口。
一、“破耐药”与“控瘤”:从“对决”到“博弈”的智慧
方文峰教授的报告,为我深刻解读了“控瘤”二字的前沿内涵。过去,面对肿瘤耐药,我们常常陷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无奈,仿佛在与一个无限进化的敌人进行一场疲惫的军备竞赛。然而,方教授展示的新药策略,如针对特定耐药位点的“精准反击”、将“冷肿瘤”变为“热肿瘤”的免疫重启等,让我看到了一种更高维度的“控瘤”智慧。
这不再是追求“你死我活”的绝杀,而是转向一种动态的、充满智慧的“博弈”。我们不再奢求一击致命,而是旨在通过不断出现的新的武器库,持续压制肿瘤的“反扑”,将其变为一种可控可管理的“慢性状态”。这种从“根治”到“智控”的思维转变,正是“控瘤”理念在科学最前沿的生动实践——我们的目标,是赢得这场战争,而不仅仅是每一场战役。
二、“保人”与“扶生”:让病人“笑到最后”的终极目标
最让我动容的,是方教授报告中贯穿始终的人文主线。所有关于破解耐药的研究,其最终落脚点并非冰冷的实验室数据,而是一个温暖而坚定的目标——让病人“笑到最后”。
这正是樊院士“保人”与“扶生”理念的集中体现。“保人”,意味着在制定策略时,首先考虑的是患者的生命质量。新一代药物的低毒副作用,让患者在治疗中依然能保有尊严和体力,去享受生活,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胜利。而“扶生”,则更进一步——它不仅是扶持生命的延续,更是扶助生活品质、扶起生活信心。当一位晚期肺癌患者因为有效的后续治疗方案而不再恐惧,能够带着希望去规划未来,去见证孩子的成长,去感受生活的美好时,医学便实现了它最崇高的使命。
三、整合之光照亮前路:我的思考与行动
这次大会让我深刻认识到,整合肿瘤学绝非简单的“1+1=2”。它是将最尖端的科研突破(抗癌新药)、最智慧的策略艺术(动态控瘤)与最根本的人文关怀(保人扶生)深度融合。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深感肩上的责任:在认知上,我们需要摒弃追求“单一时间点杀伤效率”的线性研究范式,转而建立一种“全局、动态”的整合科研思维。研究将不再视耐药为终点,而是将其理解为肿瘤在药物压力下的一种“进化轨迹”;同时,将宿主的免疫状态、器官功能等“应对能力”作为与之互动的核心变量,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系统。
CCHIO大会让我清晰地认识到,卓越的肿瘤科研,在于能否成功地将整合医学的临床哲学,转化为实验室里可执行、可验证的研究体系。我的角色,就是成为连接“临床困境”与“分子机制”的桥梁。前路漫漫,唯有用更系统的思维、更严谨的设计,方能在对抗肿瘤的征途中,贡献一名科研工作者应有的、扎实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