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戚瑜
每当提及脑瘤手术,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显微镜下惊心动魄的剥离、是影像学上病灶的消失——那是一场关乎“生”的争夺战。在2025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的开幕式上,吴劲松教授以其《保建并举,谈脑瘤手术的‘扶生’与‘复生’》的主旨报告,为我们推开了一扇新的视窗,让我深刻认识到,一台成功的手术,不仅是技术的巅峰,更应是一段完整生命旅程的温暖起点。
“扶生”:手术刀下的艺术与哲学
吴教授所言的“扶生”,精准地诠释了现代神经外科的精髓。它不再是简单地“切除”,而是“扶持生命”。报告中展示的术中神经导航、电生理监测以及功能区的精准定位,让我看到那把冰冷的手术刀背后,是医者炽热的敬畏之心。我们努力保全的,不仅仅是一个生理上的大脑,更是患者的语言、记忆、情感和人格——那些构成“我是谁”的独特标识。吴教授用一个个病例告诉我们,最大安全范围切除与最高生活质量保障之间的平衡,是“扶生”艺术的最高体现。这让我明白,我们的目标,是让患者从手术台上“完整”地走下来,而不仅仅是“活着”下来。
“复生”:跨越手术室之后的漫漫长路
报告最触动我的是对“复生”的深刻阐述。当手术顺利结束,患者的另一段更为艰辛的旅程才刚刚开始。“复生”,意味着从一位“病人”重新回归为一位“社会人”。吴教授尖锐地指出,我们常常为手术的成功而欢欣,却可能忽略了患者术后所面临的“无声的战场”。
身体的康复是一个方面,如肢体功能的重新学习、语言能力的艰难重建。但更隐秘、也更普遍的,是那如影随形的心理创伤。许多患者会陷入“幸存者内疚”:为什么是我活下来?他们会恐惧复发,每一次轻微的头痛都可能引发巨大的恐慌。他们更可能面临社会角色的转变,从家庭的支柱变成需要被照顾的对象,由此产生的无力感与价值感缺失,足以吞噬康复的意志。
吴教授强调“保建并举”,正是对此开出的良方。“保”是手术的成功,是生命的延续;“建”则是系统性的康复与心理支持体系的构建。这需要神经外科、康复科、心理医学科、营养科乃至社会工作者组成一个无缝衔接的生命支持网络,在患者出院的那一刻起,就接续上专业的指导与温暖的陪伴。
感悟与使命:迈向“整合医者”的修行
肿瘤治疗的真谛,不在于将一片荒芜的土地清扫干净,而在于帮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在未来的工作中,懂得“复生”之重的医者,将不仅关注手术指征和病理报告,更会主动去倾听患者术后的恐惧与困惑,早期介入心理评估与疏导,积极为他们链接康复资源。告诉他们,恐惧是正常的,康复是漫长的,但他们绝不是孤身一人。
感谢吴劲松教授,用“扶生”与“复生”这四个字,为我们勾勒了整合肿瘤学动人的内涵。愿我们每一位医疗同仁,都能成为患者从“被扶持的生命”到“重获新生的灵魂”这一漫长道路上,那盏不灭的引路之灯,照亮他们从绝境求生到完整复生的每一段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