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会员服务  >  会员之声
麦海强 | 2025年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获奖感受
2025-11-12 16:41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麦海强

  11月8日,我和团队共同见证《鼻咽癌精准诊疗的创新与临床应用》荣获“2025年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作为主要研究人,我愿把它理解为一份托付——继续把“增效”与“减毒”做到极致,把“临床问题—证据创造—规范更新—广泛可及”这条路走得更稳更远。

  回望过去,我们始终从真实的临床困境出发:对于低危鼻咽癌, 团队首次提出“降阶梯”理念:以“两程顺铂同期化疗替代三程”,在保证疗效不劣的前提下显著减少急性毒性;并提供奈达铂、洛铂替代顺铂的循证选项,降低肾毒性与耳毒性、提高可及性。在放疗上,开展60 Gy低剂量放疗并提出个体化靶区勾画策略,避免过度照射、改善生活质量,形成可推广的等效减毒路径。

  对于高危鼻咽癌,我们率先建立TPC诱导化疗方案,使三年无进展生存率提升14.6%;提出口服卡培他滨辅助/维持,兼顾依从性与疗效;完成N2–3人群GP对PF的头对头研究,证实GP可将进展及死亡风险降低46%。同时创新“免疫三明治”模式,在新辅助与辅助阶段引入免疫治疗,两年生存率超过90%,实现“强处更强、强度可控”的增效低毒闭环。

  在复发转移领域,我们团队之所以发起JUPITER-02,起点是临床的“不够好”:在一线GP化疗方案下,许多复发/转移患者很快进展,中位无进展生存仅约7个月、总生存二十余个月,难以令患者与医生满意;鼻咽癌的免疫学特征提示有机会“抬高天花板”,于是我们联合国际多中心开展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研究,以PFS为主要终点、OS为关键次要终点,并将EBV DNA动态监测作为预设指标,用生物学证据解释生存曲线;推进过程中,我们把“增效与控毒”同等看待,统一方案与不良反应处置路径、严把质控与独立评审。最终,联合组PFS由8.2个月跃升至21.4个月,OS获益随随访加深而稳固(近四年时HR约0.61,中位OS仍未达到);更重要的是,超过一半患者实现长期生存,5年OS率约52%;EBV DNA更快、更深、更持久转阴,反弹更少且常早于影像学进展,显示其监测与预警价值。因此,JUPITER-02确立了“特瑞普利单抗+GP”为一线标准,推动国产原创免疫药物获FDA批准,开创“出海”先例,把中国原创免疫方案带到世界舞台。

  面向精准决策,融合EBV DNA分层、全外显子与单细胞转录组、影像组学与深度学习,基于三级淋巴结构、关键突变及多模态影像构建预测体系,把“该强则强、能降则降”落到人群—时机—强度的具体方案上,并在高发地区完成规范同质化推广与康复门诊建设,确保证据快速转化为可见获益。

  这份奖,也是对一线奋斗者的致敬。感谢每一位患者的信任与坚韧;感谢团队里无数个加班到深夜的你们,是严谨的数据和细致的流程托起了结果的可信度;感谢国内外合作中心与同行的协作,成就了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证据。

  荣誉属于过去,使命指向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患者为中心,完善风险分层与诊疗标准,优化综合治疗与随访管理,推动多学科与数据驱动的精准决策,加速把创新转化为可见的临床获益。

  医学的尽头是人。我们愿把每一次不良反应管理、每一次复诊的心理支持、每一次随访的复健指导,都当作科学研究的延伸。当越来越多的患者在治疗后仍能抬头歌唱、挺直脊背、拥抱生活,这就是“鼻咽癌中国方案”的温度所在。

  感谢中国抗癌协会的肯定,感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培育与托举。愿我们守住初心、保持敬畏,在更高的证据标准与更严的伦理底线下,让每一分创新都经得起时间与人群的检验。以此为新的起点,继续向难题进军,把更多“不可能”变为“可复制、可推广、可负担”。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