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医院肿瘤防治办 龚锐
春城昆明,滇池之畔。2025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的召开如一股暖流,汇聚起全球抗癌领域的智慧与力量。从《合之策8》的深情朗诵到各位院士、专家的真知灼见,这场盛会不仅展现了中国肿瘤防治的最新成果,更传递出 “整合为魂、患者为本” 的医学初心,让我对肿瘤诊疗的未来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与感悟。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在大会致辞中对整合医学由来的系统阐释,让我豁然开朗。长久以来,传统医学 “拆分研究” 的模式虽推动了局部诊疗技术的进步,却难以应对肿瘤作为 “全身性问题” 的复杂性,同一癌种的个体差异、肿瘤细胞的异质性,使得单纯的靶点治疗或局部干预往往陷入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的困境。而整合医学的核心,恰是打破学科壁垒与技术叠加的局限,实现诊疗逻辑的重构。这种重构不是简单的多学科协作,而是站在患者整体视角,将生理治疗、精神心理、营养支持等多维度因素纳入体系,追求 “控制肿瘤与保障生活质量” 的动态平衡。正如大会主题 “肿瘤防治,赢在整合” 所昭示的,医学不应是 “你死我活” 的战争,而应是 “和谐共存” 的艺术,这一理念为肿瘤诊疗指明了更具温度的发展方向。?
大会主旨报告环节,三组院士搭档主持主旨报告的阵容,更彰显了整合医学 “凝心聚力” 的精神内核。各位专家的分享如同一场前沿医学的盛宴,让我真切感受到中国肿瘤防治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自主创新实力。夏丽敏教授以英语深入解析肝癌病灶内的 “敌与我”,展现了中国学者在肿瘤微观机制研究中的深度与国际视野;方文峰教授关于肺癌新药破解耐药难题的分享,让 “让病人笑到最后” 从愿景变为可能;吴劲松教授提出的脑瘤手术 “扶生与复生” 理念,打破了 “切除肿瘤即成功” 的传统认知,将神经功能保护与生活质量提升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彰显了医学的人文关怀。?
更令人振奋的是,多项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惊艳亮相:谢恬教授研发的 “无氮无氧” 榄香烯脂质体,以独特机制成为首个此类抗癌药,既保证疗效又降低毒副作用,为肿瘤治疗提供了全新路径;李鹤成教授的 “活体判癌” 技术让早期肺癌手术实现 “抗癌少伤身”,竺晓凡教授提出的 “减比加好” 理念为儿童白血病治疗开辟新方向,游瑞教授的 “巧减成增” 策略有效遏制鼻咽癌复发转移。这些成果不仅体现了 “精准施治” 的技术追求,更践行了整合医学 “中西整合,靶态合一” 的核心举措,让中西医各自优势在临床中实现有机融合。张俊教授将 CACA 指南比作 “肿瘤管理追光者”,其提出的 “双生视” 理念令我印象尤为深刻。肿瘤治疗的终极目标,从来都不只是延长生存期,更包括提升生活质量、守护患者的心理尊严,这与唐丽丽教授强调的 “全人照护” 理念不谋而合。CACA 指南正是以这样的价值导向为核心,构建起 “防-筛-诊-治-康” 全链条防控体系,不仅为临床诊疗提供了科学规范的依据,更向世界传递了肿瘤防治的中国声音。如今,该指南已以 16 种语言走向全球,被欧洲权威媒体盛赞为 “医学自信的体现”,这背后是我国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从33.3%提升至43.7%的硬核支撑,是每年多挽救 50 万患者生命的实践成果。?
此次观会,让我深刻认识到,肿瘤防治事业的进步,既是技术的突破,更是理念的革新。整合医学所倡导的,是一种 “系统思维” 与 “人文关怀” 并重的医学模式:它既需要像杨田教授那样,做肝癌诊疗原野的 “拾穗人”,在临床实践中深耕细作、整合集成;也需要像张俊教授所践行的,以指南为灯,在标准化与个体化之间找到平衡;更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破解医疗服务 “碎片化” 的难题,构建连续协同、高效韧性的整合型服务体系。?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被大会传递的创新精神与人文情怀深深感染。未来,无论是医学科研、临床诊疗还是健康科普,都应坚守 “整合” 初心,将患者的整体利益置于首位。相信在整合医学理念的指引下,在CACA指南的科学引领下,在无数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我们终将破解肿瘤防治的诸多难题,让更多患者实现 “抗癌、控瘤、保生” 的美好愿景,为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注入更为坚实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