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2025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产学研发展论坛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海埂会堂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抗癌协会(CACA)、中国抗癌协会产学研委员会主办,中国抗癌协会产学研转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样本整合研究分会,云南省肿瘤医院,昆明医科大学,云南省抗癌协会,云南省抗癌协会医工整合专委会承办。
作为中国肿瘤学界的高端产学研对话平台,论坛紧密围绕“整合、创新、转化”这一主题,汇集了全国顶尖肿瘤医院和科研院所的权威专家以及领军企业的产业代表。大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数智技术与肿瘤防治的深度融合以及临床转化路径,共同推动构建产学研医资政的协同创新路径。
开幕致辞:聚焦整合医学与精准智能,共绘肿瘤防治新蓝图
中国抗癌协会秘书长赵勇致开幕辞
中国抗癌协会秘书长赵勇为论坛致开幕辞。他指出,当前肿瘤防治已进入“整合医学”与“精准智能”并重的新阶段。推动产学研各环节的深度融合,是加速科研成果临床转化,提升我国肿瘤整体防治水平的关键。协会将持续搭建高水平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凝聚各方智慧,共同应对肿瘤防治的新挑战。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放化疗科主任陈锦飞主持开幕式
双项启航,共筑肿瘤防治新生态
在随后举行的启动仪式上,大会相继推出两个重磅项目:“数智医疗科研加速器项目” “食管癌DeepDT大模型战略合作发布会”。
李平、赵勇、葛明华、王立东、陈可欣、贾卫华、张婷婷、沈霞芳共同启动项目
“数智医疗科研加速器项目”汇聚了国内领先的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与科技企业,旨在通过构建一个开放协同的创新平台,有效地集聚与配置数据、技术、人才和资本等优质资源。该项目将直面医学科研中的核心挑战,重点破解制约成果转化的关键技术瓶颈,提供研发过程所需的全链条赋能,加速前沿科研成果向新质生产力与临床价值的转化,共同推动肿瘤防治领域迈向更高质量、更智能化的新发展阶段。该项目的落地,标志着我国肿瘤防治事业在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体系方面又迈出了关键一步。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牛牧青致辞
在随后举行的“食管癌DeepDT大模型战略合作发布会”启动环节中,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牛牧青登台致辞。牛牧青副书记代表医院对战略合作的启动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此次多方联合开展的食管癌大模型研发,是推动医学人工智能与临床诊疗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他强调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食管癌防治领域的重要力量,将全力支持项目推进,通过整合临床资源与技术优势,共同打造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智能诊疗工具,为提升我国食管癌防治水平贡献力量。
赵勇、王立东、祝晓宇、高社干、李宁、曾勇刚、刘新伟共同启动项目
两个重磅项目的启动与发布,标志着中国抗癌协会在肿瘤防治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与科研平台建设方面迈上了新的高度。
主旨报告:共赴一场启迪思维的智慧盛宴
启动仪式之后,大会进入主旨报告环节。国内肿瘤防治领域多位顶尖专家围绕“整合、创新、转化”的论坛主题,分享了他们在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宝贵实践经验。从智能诊疗到协同网络,从数据整合到防治传承,专家们的主旨报告既展现出其学术研究的高度,又体现其临床实践的深度,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启迪思维的智慧盛宴。
云南省甲状腺外科临床研究中心主任程若川教授主持主旨报告第一环节
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安徽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肿瘤中心主任李平教授作主旨报告
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安徽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肿瘤中心主任李平教授作了题为《CACA素问智能体研发思路》的报告。他系统地介绍了智能体的架构设计与实现方案,即构建涵盖中医、肿瘤学、现代药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图谱,结合自然语言处理与深度学习技术,打造能够辅助临床辨证、推荐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专业工具。
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教授作报告
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教授作了题为《聚焦临床难题,汇聚全国力量:甲状腺低未分化癌协同诊治网络的构建与实践》的报告。他详细地介绍了甲状腺低未分化癌在全国多中心协作网络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与标准化诊疗流程。通过建立病例数据库、远程会诊平台和专家共识机制,有效地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实现诊疗经验的快速共享与科研协作的深入推进。
浙江省人民医院科技部主任徐加杰教授主持主旨报告第二环节
天津市肿瘤分子流行病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可欣教授作报告
天津市肿瘤分子流行病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可欣教授分享了题为《临床数据资源整合:基于AI的产学研范式探索》的报告。她在报告中详细地介绍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数据标准化处理、多模态信息融合与隐私保护计算的方法体系,通过典型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真实世界数据驱动科研创新,加速研究成果向临床实践和产业应用的转化,构建产学研协同发展的良性生态。
河南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立东教授作报告
河南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立东教授深情地作了题为《三代人六十五年河南林县食管癌高发现场防治实践和经验》的报告。他系统地梳理了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三代科研工作者持续扎根在河南林县食管癌高发地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综合防治的艰辛历程与辉煌成就。这一历时65年的坚持,体现了我国科学家服务人民健康的使命担当,为肿瘤防治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南通市抗癌协会副理事长沈康教授主持主旨报告第三环节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生物资源库主任贾卫华教授作报告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生物资源库主任贾卫华教授阐述了题为《生物样本库在临床研究和转化医学中的应用》的报告。她在报告中详细地介绍了生物样本的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标准化采集、处理、存储和信息管理环节,并展示了如何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开展疾病分子分型、生物标志物的发现、药物靶点验证等前沿研究,为加速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提供关键支撑。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病区主任焦德超教授作报告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病区主任焦德超教授分享了题为《携125I粒子引流管医工转化一点心得》的报告。他从临床需求出发,生动地讲述了将125I粒子与引流管创新结合的研发历程。通过医工交叉协作,他的团队成功地研发出兼具引流功能和局部内照射治疗作用的创新装置,解决了恶性积液和肿瘤残留等临床难题。
沙龙对话:共论数字医疗工具临床价值闭环
在精彩纷呈的主旨报告之后,论坛迎来备受期待的沙龙对话环节。这一环节以"数字医疗工具临床价值闭环"为主题,汇聚了医院管理者、临床专家与企业代表等多方视角,将整场论坛的思辨氛围推向新高潮。
中国抗癌协会产学研委员会执行主任张婷婷主持沙龙讨论
张维、高社干、范卉、沈霞芳、李宁参加沙龙讨论
沙龙环节由中国抗癌协会产学研委员会执行主任张婷婷主持。同时,特邀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张维,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高社干,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健康互联网医疗业务部总经理范卉,罗氏制药有限公司高级医学总监沈霞芳,百度智能云医疗行业总经理李宁,共5位嘉宾,围绕 “数字医疗工具临床价值闭环”展开深度对话。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张维教授参加沙龙讨论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张维从医院管理者的视角出发,指出数字医疗应覆盖“防、筛、诊、治、康、管”的肿瘤防治全链条。她以重庆市正在构建的“社会·渝悦·肿瘤智控”项目为例,强调要加强公众健康教育、居家早筛和长期康复管理等多个环节的数字化需求,呼吁医疗机构与科技企业紧密合作,让AI工具真正落地,惠及百姓。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高社干教授参加沙龙讨论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高社干则从临床实践出发,强调了AI工具应当服务临床的本质。他分享了医院在推动医疗设备国产化与食管癌大模型研发中的探索与挑战,并指出,医疗机构当前的核心任务是打造出能解决实际临床难题的工具。“真正的价值是为老百姓服务”,这一理念是其认为数字医疗产品发展的终极价值。
百度智能云医疗行业总经理李宁参加沙龙讨论
百度智能云医疗行业总经理李宁阐述了从“数据化”到“数字化”再到“智能化”的演进路径。她强调数据标准、行业赋能与持续迭代的重要性。她表示,百度将从算力、大模型平台到应用层面,全面地支持医疗机构进行智慧探索。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健康互联网医疗业务部总经理范卉参加沙龙讨论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健康互联网医疗业务部总经理范卉,通过一个京东健康贯穿线上、线下的肿瘤患者服务案例,生动地展示了京东健康如何构建“医、检、诊、药”的闭环服务。她强调,数字工具的价值在于“便利、有效、温暖”。通过链接优质的医疗资源、依托强大的供应链与真实世界数据的验证,确保工具能切实服务医患双方。
罗氏制药有限公司高级医学总监沈霞芳
罗氏制药有限公司高级医学总监沈霞芳从药企的视角出发,提出了数字医疗工具的价值验证需要严谨的框架。她指出:直接影响诊疗决策的工具需参照新药评审的标准,而提升效率的工具则需评估其效能的增益。她认为,未来需要行业共同建立一个基于价值的验证体系,并探索多元化的创新支付模式,以推动医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思想的火花,终将照亮前行的道路。本次沙龙在“数字医疗工具临床价值闭环”这一关键议题上凝聚了广泛共识,为未来的协同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产学研医资政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今日汇聚的智慧与决心,必能形成燎原之势,助力中国肿瘤防治事业迈向更高效、更精准、更智能的未来。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充分彰显了中国抗癌协会在引领肿瘤医学学科发展、促进跨界融合方面的核心作用,也为加速我国肿瘤防治领域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助力“健康中国2030”战略实施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