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黄陈
11月8日,我们团队的项目“基于多组学研究的胃癌精准综合诊治体系”荣获2025年度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手捧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我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激、万千的感慨,以及一份源于过往艰辛、更指向未来责任的清醒。
这份荣誉,不仅仅是对我们过往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无数个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在手术台前凝神屏息、在数据海洋中孜孜以求的日夜的最好褒奖。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我们这十余年的研究历程,我想是:“于胃癌诊疗的至暗困境中,我们愿做那一群凿壁窥光的人,试图为患者引一缕精准的希望之光。”
一、 启程:直面“异质性”的迷雾
我国是胃癌的“重灾区”,我们临床医生日复一日地面对着最残酷的现实:太多的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传统的“一刀切”治疗方案效果迥异,有人受益,有人却毫无响应,最终在“化疗耐药”与“复发转移”的魔咒中耗尽生机。这背后的核心症结,便是胃癌那令人困惑的“异质性”——它像一团浓雾,遮蔽了疾病的本质,让我们的治疗如同“蒙眼射击”。
正是这种临床上的无力感,驱使着我们启程。我们问自己:能否拨开这团迷雾?能否找到更精细的“地图”,来指引我们进行更精准的打击?于是,我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多组学”这条当时看来前沿却充满未知的道路。整合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病理组学、影像组学……这每一个“组学”背后,都是海量的数据、复杂的技术和难以预料的困难。记得项目初期,我们面对成千上万的分子数据,犹如手持无数碎片,却不知如何拼出完整的图案。那段日子,是探索的迷茫,是信念的考验。
二、 求索:在交叉融合中寻突破
科研的道路从未平坦。我们发现,单一维度的数据无法揭示全貌。于是,我们开始了漫长的、跨学科的“求索”与“融合”。
在基础研究层面,我们像一群分子侦探,在基因、RNA和蛋白质的海洋里寻觅线索。当我们首次通过蛋白质组学将弥漫型胃癌清晰地划分为PX1-PX3三个亚型,并发现它们与预后和化疗敏感性明确关联时,整个团队都沸腾了。那一刻,我们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第一缕微光。这意味着一部分曾被笼统归为“预后差”的患者,其实可能对化疗敏感;而另一些看似“标准”的患者,或许需要更积极的治疗策略。同样,基于黏液分泌的新病理分型,是我们对临床实用性的执着追求——再好的科学,如果不能简化应用于临床,价值也将大打折扣。
在技术转化层面,我们将AI与影像组学结合,目标是将普通的CT影像变成洞察疾病的“水晶球”。开发自动化TSP识别系统时,算法的一次次迭代、模型的一次次优化,都凝聚着工程师与医生无数个日夜的“人机对话”。当预测模型最终能稳定地在术前无创评估预后,并成功获得软件著作权并在多家医院应用时,我们深切感受到,科技真正成为了医生延伸的“眼睛”和“大脑”。
在临床整合层面,我们的探索从未离开患者。从circRNA的发现到血浆检测试剂盒的研发,是希望将前沿科学转化为老百姓用得上的筛查工具。在手术室里,从开展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单孔手术,到创新“自牵引后离断”吻合术式,再到研发“协同感知腹腔镜恒压支持系统”,每一次技术的革新与器械的改良,都源于我们对“毫米之差”的执着,对患者“少一份创伤、多一份安全”的承诺。
三、 感恩:荣誉属于每一个同行者
这份荣誉,绝非一人一团队之功。在此,我谨代表项目组全体成员,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感谢中国抗癌协会搭建了这一权威平台,感谢上海抗癌协会对我们工作的推荐与支持,感谢评审专家们对我们工作的认可与鼓励。这份荣誉,是对整个胃癌精准医疗研究方向的肯定。感谢我们所在的医院和所有合作单位,是你们提供了顶尖的科研平台和临床资源,创造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感谢我们团队里的每一位成员,是你们在无数个深夜里在实验台前钻研科学,在电脑前敲击着代码,在解剖台前反复演练新术式。你们是这片星空中最亮的星。
最要感谢的,是那些给予我们无限信任的患者和家属。是你们面对疾病的勇气,赋予了这项研究最根本的意义;是你们的生命数据,构成了我们所有发现的基石。这份奖章,有你们的一半。
四、 展望: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荣获二等奖,是对我们阶段的总结,更是新征程的起点。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胃癌的攻坚战远未结束。我们的分子分型如何更快地普及到基层?我们的预测模型如何更精准地服务于个体?我们发现的circRNA、KIFC1等新靶点,何时能真正转化为救命的新药?这些问题,依然是我们肩头沉甸甸的责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天,我们凿开的壁缝已透入更多光芒,但我们渴望的是终有一日,能彻底驱散胃癌的阴霾,迎来普照的曙光。我们将带着这份荣誉与鞭策,继续深耕于“筛—诊—治—评”的全流程,与全国的同道们携手,共同推动中国胃癌诊疗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