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吴小华
非常荣幸荣获2025年中国抗癌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们团队,更属于每一位与卵巢癌勇敢抗争的患者,以及所有在妇科肿瘤防治领域默默耕耘的同道。
卵巢癌因其发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易复发转移,长期被称为“妇癌之王”,其高死亡率曾让无数家庭陷入阴霾,也让我们医者深感责任重大与步履维艰。
回首我们构建卵巢癌精准防治体系的历程,我们深知,唯有洞悉疾病的根源,才能真正实现防患于未然。通过大规模的人群筛查和基因测序,我们逐步厘清了与卵巢癌密切相关的遗传易感基因,勾勒出高危人群的画像。通过遗传咨询和干预,成功阻止可能发生的悲剧。这让我们坚信,将防治关口前移,是精准医学时代赋予我们的有力武器,也是实现“上医治未病”理念的现代实践。
在诊断环节,我们着力革新术前评估体系。过去,卵巢癌手术的R0切除率(无肉眼残留切除)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却往往难以保证。我们整合多模态影像、肿瘤标志物和腹腔镜探查等技术,构建了更精准的术前评估模型,力求在手术前即对病灶范围、手术难度有更清晰的预判。这背后,是无数次多学科讨论(MDT)的思维碰撞,是外科医生、影像科、病理科同仁们精益求精的追求。当看到通过我们的努力,越来越多的患者实现了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为后续治疗赢得了宝贵机会,我们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让我们引以为傲的,是团队在PARP抑制剂临床应用与研究领域的开拓性工作。还记得最初将这类靶向药物引入临床时,面对的是未知的疗效与潜在的风险。是患者的信任与勇敢,陪伴我们一同摸索。从最初的临床试验设计,到用药方案的优化,再到长期管理策略的制定,我们积累了大量宝贵的中国人群数据,推动了PARP抑制剂从后线到一线维持治疗的广泛应用,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改变了卵巢癌的治疗格局。
即便疾病进入后线,我们亦未放弃。主导的后线治疗研究,旨在为经历多线治疗后陷入困境的患者寻找新的希望。每一个新方案的探索,每一次临床转化的成功,哪怕只能为患者争取到几个月的优质生存时间,都意义非凡。
团队始终秉持着“患者生命至上”的信念,相互支持,携手前行。这份荣誉,是对我们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征程的鞭策。展望前路,卵巢癌的精准防治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将以此奖项为新的起点,继续深化基础与临床的融合,探索免疫治疗等新方向,关注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与心理需求,并致力于将这一体系推广至更广阔的区域,惠及更多患者。继续在攻克卵巢癌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为了天下女性免受“红颜杀手”威胁的那一天早日到来,不懈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