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8日下午,2025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学科前沿专场在云南昆明顺利召开。本次会议汇聚肿瘤领域知名学者,从病种、诊疗与研究三大方向系统梳理年度关键成果,解析前沿技术的临床转化路径,展现我国肿瘤防治领域在多学科融合与体系化建设方面的全新格局与发展思路。
现场图片
开幕式
在云南省肿瘤医院夏耀雄教授的主持下,中国抗癌协会秘书长赵勇进行了开场致辞,指出中国抗癌协会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指南为基,学术为本,由学科前沿与指南建设双引擎驱动的工作格局。通过对学科前沿成果的系统交流、解读、评价、评奖,推动创新成果优先纳入指南体系,形成科研与规范相互促进的良性闭环。未来,协会将继续凝聚专家智慧,推动学科体系建设与肿瘤防治水平的持续提升。
赵勇秘书长
夏耀雄教授
随后会议现场举行了《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发布暨2025编写启动仪式。作为中国抗癌协会十七大重点工作之一“明大势”的核心内容,该报告自2017年起已连续发布八年,汇聚专家智慧、展现学科进步。面向2025年,该报告将继续以科学视角洞察前沿趋势,助力肿瘤防治体系高质量发展。
《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发布暨2025编写启动仪式
从左至右依次为:夏耀雄教授、康小红教授、陈锦飞教授、麦海强教授、赵勇秘书长、李长岭教授、许剑民教授、魏敏杰教授
学科前沿 进展解读
第一单元 病种篇
本环节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陈万青教授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锦飞教授主持。
陈万青教授(左)陈锦飞教授(右)
中国医学科院肿瘤医院李长岭教授以“泌尿肿瘤的进展与热点”为题进行报告,围绕分子成像、肿瘤标志物及综合治疗趋势展开阐述。随着靶免疫联合策略的不断拓展,泌尿系统肿瘤治疗正从手术主导走向多模式协同,精准与个体化水平显著提升。未来,中国原研药物与创新方案有望在全球舞台上展现更大影响力。
李长岭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清媛教授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治疗进展”为题进行报告,从肿瘤的精准分型出发探讨了一线治疗优化与复发难治人群的新进展。随着免疫治疗与多模式联合策略的持续突破,DLBCL治疗模式正从单一方案向更为精准综合的方向演进,为患者长期生存创造更大可能。
张清媛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陈克能教授以“从整合医学的宏观视角思考食管癌的临床进展”为题进行报告。指出食管癌治疗正由单一外科模式向全身综合管理转变。通过术前精准评估、综合诱导治疗及规范化讨论,不仅改善诊疗决策的科学性,也推动保器官治疗与微创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患者带来更长生存与更高生活质量。
陈克能教授
第二单元 诊疗篇
本环节由重庆市肿瘤医院刘耀教授和湖南省肿瘤医院周辉教授主持。
刘耀教授(左)周辉教授(右)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麦海强教授以“鼻咽癌精准诊疗的进展与未来趋势”为题进行报告,从风险分层到个体化治疗,探讨了低危与高危患者差异化管理策略以及复发转移人群治疗格局的创新突破。随着标志物研究、人工智能多组学预测及新型联合治疗的不断发展,鼻咽癌精准诊疗正迈向全程化、智能化的新阶段。
麦海强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许剑民教授以“机器人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进展”为题进行报告,介绍了机器人手术在直肠癌整合治疗中的应用优势。该技术以高清三维视野和灵活操作系统,突破传统腹腔镜在狭窄盆腔中的局限,不仅显著降低了术后3年局部复发率,同时提升保肛率,改善排尿功能、性功能、控便功能。
许剑民教授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凌孙彬教授以“移植肿瘤学的学科融合与创新”为题进行报告,围绕肝癌的诊疗过程,介绍了精准筛选、术前降期策略及移植后复发防控的新进展;并分享了多组学分析与人工智能在预后评估和疗效优化中的应用,强调多学科协作与创新技术在提升移植疗效、延长患者生存中的关键作用。
凌孙彬教授
第三单元 研究篇
本环节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金华教授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张宏艳教授主持。
黄金华教授(左)张宏艳教授(右)
河南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小红教授以“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s治疗相关心血管不良事件:系统评价与网络META分析”为题进行报告。该研究系统构建了EGFR-TKIs的心血管毒性谱,提示三代TKI及联合抗血管药物相关风险更高,为肿临床药物全程化安全监测与管理提供了关键循证依据。
康小红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魏敏杰教授以“新靶点发现与新药研发”为题进行报告,围绕肿瘤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介绍了新药研发平台的建设及核酸药物、抗体融合蛋白和治疗性疫苗等创新成果。通过靶点发现、精准设计与多模式协同,基础研究正不断转化为临床应用,为提升肿瘤治疗效果提供重要支撑。
魏敏杰教授
上海中医药大学汤忞教授以“生物3D打印和生物材料用于肿瘤模型构建与调控机制研究”为题进行报告,介绍了通过生物3D打印构建高仿生肿瘤微环境模型的新进展。该技术可模拟细胞间相互作用机制,用于药物敏感性预测和联合用药评价,为肿瘤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更具临床相关性的工具。
汤忞教授
智慧碰撞 引领未来
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李长忠教授的主持下,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建夫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文斌教授围绕“前沿技术如何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实现真正落地?”展开话题讨论。
随后,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杨帆教授的主持下,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杨农教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雷杰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岩教授以“学科前沿发展如何实现从“单环节创新”到“全流程贯通”的升级?”为题展开热烈讨论。
最后,杨帆教授在大会总结中指出,临床实践因其关乎生命健康而必然稳健审慎,而前沿探索则充满创新活力与无限机遇。两者间碰撞融合构成了医学发展最核心的驱动力与魅力所在。本次会议汇聚顶尖智慧,成功展现了前沿探索如何为临床实践开辟新航道,充分彰显了学科发展的蓬勃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