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协会动态  >  协会动态
2025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科普大会在昆明成功召开
2025-11-06 22:35

  春城潮涌,滇池如鉴。甲辰之冬,风云际会。2025年11月6日清晨,伴随“同一天一起行”全国健步走的活力身影融入滇池海埂大坝的晨光,2025年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的华彩序幕——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科普大会隆重启航。本届大会以“循象问道,和合共生”为精神圭臬,以院士智慧领航,以康复叙事为光,以科普实践为基,开启了一场殿堂级的抗癌知识盛宴,深刻诠释了科学之真与人文之善的完美融合。

  本次大会吸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中国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68家国内媒体与美通社、Onco Daily等8家国际媒体共同参与直播及报道,总体线上观看达3371万人次。

  开幕致辞响彻云岭:以科普赋能,共筑肿瘤防治新生态

图片

  大会执行主席、云南省肿瘤医院院长张国君教授

  在大会执行主席、云南省肿瘤医院院长张国君教授的主持下,2025 CCHIO科普大会这一兼具学术高度与人性温度的抗癌长卷正式揭幕。

图片

  大会执行主席、昆明医科大学夏雪山校长

  大会执行主席、昆明医科大学夏雪山校长在致辞中表示,肿瘤防治是关乎全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推动防癌抗癌知识普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开展科普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昆明医科大学积极构建肿瘤学研究和临床应用平台,并将健康科普全面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自今年5月中国抗癌协会启动全域科普行动以来,学校第三附属医院组织开展一系列科普活动,取得广泛社会好评。最后,他表示,昆明医科大学愿与各方携手共进,不断提升肿瘤防治科普工作的效能与覆盖面。

图片

  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袁晓瑭副主席

  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袁晓瑭在致辞中向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向卫生健康科普一线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她指出,科学普及是创新发展的关键支撑,肿瘤防治科普作为最有效的“社会疫苗”,对提升公众防癌意识、推动“早诊早治”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云南省科协积极协同相关部门,支持科技资源科普化,推动肿瘤医院等机构在承担医疗任务的同时投身科普,有效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未来,省科协将继续织密肿瘤防治科普网络,让科学之光照亮云岭大地。

图片

  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姜旭

  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姜旭在致辞中向长期关心支持云南卫生健康事业的社会各界致以诚挚感谢。他指出,我国约45%的癌症死亡与可改变危险因素相关,科学普及是落实“防大于治”的关键路径,也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癌症防治目标的重要支撑。他介绍,云南已将肿瘤防治科普全面纳入健康云南建设体系,并构建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科普网络,2024年云南省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提升至72%。最后,他提出四点希望:强化政策引领、聚焦边疆多语种科普、推动整合协作、搭建共享平台,凝聚全国智慧,共同建设西南肿瘤科普示范高地。

图片

  大会主席、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

  大会主席、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在开幕致辞中指出,科普是肿瘤防治的基石,更是整合医学理念落地为“防-筛-诊-治-康”全周期管理闭环的关键桥梁。他强调,整合医学的深层意义在于打破知识壁垒,让科学智慧真正融入公众生活。本届大会通过多维场景设计,推动科普从传统的单向传播向更具活力的双向赋能升级,最终构建医患同心、防治理念共融的抗癌新生态。樊院士最后表示,科普是实现“健康中国”的先锋路径,通过社会动员和知识普及,能够最大化地凝聚防治合力,为整合医学的实践提供最深厚的社会土壤。

  启新程,聚合力:擘画肿瘤防治新蓝图

  2025 CACA全域科普行动圆满收官

图片

  支修益教授

  中国抗癌协会媒体传播委员会执行主任支修益教授指出,2025年5月10日,以“循象问道,和合共生”为主题的【2025 CACA全域科普行动】在昆明隆重启航。该行动由中国抗癌协会倾力打造,作为具有全国影响力并辐射东南亚地区的标杆性科普品牌,以云南为起点,贯通东西、联动内外,历时半年,于今日圆满收官。

  “2025CACA全域科普行动”收官仪式

  【CACA全域科普行动】系统践行整合医学理念,围绕“防-筛-诊-治-康”全程管理体系,推动“防大于治”观念深入人心。活动覆盖多民族、多地域、多国家人群,以跨文化、多语种的科普形式,构建起立体化、国际化的肿瘤防治传播网络,为中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癌症防控事业注入强劲动力,彰显了中国在肿瘤科普领域的引领力与行动力。

  《逢生(第八辑)》发布:以生命叙事传递希望之光

图片

  《逢生(第八辑)》发布,与会领导共同开启

  大会现场,聚光灯下,《逢生(第八辑)》新书发布仪式隆重举行,该书收录了数十位肿瘤康复患者的真实经历,每一页都记录着他们在黑暗中寻光、在困境中创造奇迹的动人篇章,让整合医学理念从学术理论走向有温度的社会实践。中国抗癌协会樊代明理事长、郝希山名誉理事长、范先群副理事长等多位主礼嘉宾共同上台,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图片

  樊代明院士、郝希山院士、范先群院士为全国癌症康复代表赠送《逢生 (第八辑)》

  紧接着,一场温暖的接力在会场开启。樊代明、郝希山、范先群三位院士亲手将崭新的《逢生(第八辑)》赠予九位全国癌症康复代表。这一刻,书籍化作希望的象征,完成了一次从创造者到传承者的温暖交接。这份蕴含着生命力量的精神礼物,将由此启程,被送往全国200余家肿瘤康复会,旨在让《逢生》的故事与精神,照亮更广泛的康复之路。

  战略合作签约:打造肿瘤防治融合新生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CACA战略合作伙伴签约环节,中国抗癌协会携手各级政府、主流媒体、著名企业,聚力深化肿瘤科普合作。各方将强强联合,共同打造肿瘤防治融合的生态。

  科普讲座:共绘肿瘤防治整合新路径

图片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肿瘤医院王丹波教授主持

  田艳涛教授:健康科普大如天

图片

  田艳涛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田艳涛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要实现“健康中国2030”癌症5年生存率目标,关键在于将科普融入“防-筛-诊-治-康”全程管理,构筑“科普先行、赢在整合”的全民防线。这一路径与国家“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战略部署同频共振,也为医疗机构发挥科普主力军作用指明了方向。

  首先,科普顶层设计的核心是实现从“患教科普”到“健康科普”的战略升维,应着力打造与时俱进的内容与传播两大体系,编织覆盖全域的科普生态三维网络,最终使防癌知识触达每个角落。

  其次,要做好科普体系创新,需学术、科普两者兼顾。CACA持续推动科普内容与形式创新,主导的系列会议既让医护同仁获得启迪,也让普通百姓学到知识;其权威出版读物采用“学术版+科普版”的双轨制,更是确保权威知识精准触达公众的典范。

  最后,科普的最高层次是文化建设。以《合之策》为精神图腾,以《CACA策问》和“CACA人文沙龙”为平台,中国抗癌协会正积极推动医学从单纯的“对抗思维”转向充满温度的“共生智慧”,将人文关怀深度融入临床实践。

  田艳涛教授总结强调,唯有通过顶层设计、体系创新与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协同发力,才能最大化激发“科普全程参与”的破局之力,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师建国教授:帮你,防复发,防转移!

图片

  师建国教授

  空军军医大学师建国教授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肿瘤整合康复的核心理念。他指出,癌症康复需从"种子-微环境"相互作用的底层逻辑出发,建立"防复发、防转移"的系统性策略。并提出"心身气血免疫康复"理论框架,强调通过稳态调节、减少变异和增强免疫力来实现肿瘤控制。

  在方法层面,师教授创新性地提出"乐吃动睡训医管"六位一体康复模式,涵盖心理、营养、运动、睡眠、行为训练和医疗管理等多个维度。在实践层面,介绍了CACA整合癌症康复基地的建设方案,包括基地设置、师资培养、教材开发和专业培训等完整体系。通过"靶态疗愈"和个性化医疗平台,实现"优效低毒"的康复目标。

  最后,师教授特别强调症状管理的重要性,认为应从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中发现问题,实现早干预、早控制。这种整合康复模式将医学干预与生活管理有机结合,通过建立标准化评估体系,为患者提供从躯体到心理的全方位支持,真正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康复转变。

  裘燕飞教授:科学预防别走弯路,远离癌症做到“十不”

图片

  裘燕飞教授

  浙江省肿瘤医院裘燕飞教授指出,根据《中国居民癌症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科学防癌需做到“十不”,从生活方式、环境因素到健康管理全面覆盖,构建主动防护体系。

  一是远离明确致癌物,包括烟草、酒精、霉变食物及高剂量电离辐射。研究显示,戒烟10年可使肺癌风险降半;避免食用霉变花生、玉米等可预防肝癌;影像检查应优先选择超声、MRI等无辐射方式。二是控制感染与代谢风险,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需通过分餐、公筷等措施防控;肥胖与十余种癌症相关,需通过均衡膳食、规律运动保持健康体重。此外,接种HPV疫苗(2025年11月起纳入免疫规划)和肝炎疫苗是预防宫颈癌、肝癌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三是主动监测与早期干预,如40岁以上人群需警惕异常肿块、持续性消化不良等癌症信号,尤其重视“B症状”(发热、盗汗、体重骤降)。针对高风险人群(如长期吸烟者、胃癌家族史)开展精准筛查(低剂量螺旋CT、胃镜等),实现早诊早治。四是构建健康行为防线,如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减少腌制、熏制食品摄入;加强体育锻炼,多吃蔬菜水果,提升免疫力。

  总体来看,通过科学防癌“十不”原则,可有效阻断约45%的癌症风险,筑牢全民防癌屏障。

  聂建云教授:什么样的乳腺结节,需要警惕乳腺癌?

图片

  聂建云教授

  云南省肿瘤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云南医院聂建云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乳腺癌已成为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2020年全球新增226万例,中国达42万例。平均每13.9秒就有一名女性被确诊,呈现年轻化趋势,亟需提高防治意识。对此,聂教授总结了针对乳腺癌防治需要重点关注的要点。

  首先,熟知高危乳腺结节的识别标准。对于无痛性结节,具有BRCA1/2基因突变、家族史、肥胖、激素治疗等高危因素以及具有乳头回缩/溢血、"橘皮征"、"酒窝征"、肿块形态不规则、腋窝淋巴结肿大等典型体征的乳腺结节需格外警惕。

  其次,做好分级筛查体系。自20岁起,每月自检,每半年临床检查;40岁起,增加每1-2年钼靶检查;其中,乳腺癌高危人群需辅以核磁共振检查。

  此外,影像学评估是乳腺结节管理的核心依据。临床上广泛采用的BI-RADS分级系统为诊疗决策提供了标准化指南,如评估为3类(可能良性)的结节建议短期(6个月)随访复查;4类(可疑恶性)结节是进行病理活检的明确指征;而一旦评估为5类(高度提示恶性),则应立即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这是启动后续治疗的首要步骤。

  最后,聂建云教授强调要建立"筛查-诊断-治疗"一体化管理模式,通过超声、钼靶、核磁共振等多手段联合应用,结合病理活检明确诊断,最终实现乳腺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院士患者面对面:抗癌 控瘤 扶生

图片

  本环节中,杨红女士通过亲身实践了“观察等待(Wait and Watch)”这一科学策略,阐明规范治疗需因人施策,而非盲目治疗。李玉玲女士则在精准医疗基础上,通过饮食调整、规律运动及积极心态,为自己重塑健康生活方式,最终实现长期康复。而袁淑华女士在康复后选择积极投身公益,以“爱的反馈”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融合,印证了“感恩回馈”对康复的深层意义。三位癌症康复者以亲身经历,生动诠释了整合康复的多维路径。

  三位院士则从专业层面深化了患者故事的医学内涵。范先群院士强调,规范治疗是涵盖“前-中-后”的全周期管理,需整合精准判断、规范干预与长期康复,体现“全人全程”的照护理念。郝希山院士肯定患者积极心态的关键作用,指出科普教育正全面提升公众抗癌信心。樊代明院士系统提出了“抗癌-控瘤-复生”三级策略,即对已成形的癌需“抗癌”,对癌前病变需“控瘤”,而最高层次是“扶生”——通过提升人体“自然力”,实现身心和谐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图片

  陈小兵教授

  本环节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陈小兵教授幽默而温暖的主持下,营造了“爱来爱去爱来了”的现场氛围,也生动表明肿瘤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以整合医学为框架,融合精湛医术、患者主动参与、心理支持与社会助力,最终实现医患同心、科技与人文并重的“和合共生”,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样板。

  随着最后一个环节的结束,2025 CCHIO科普大会也正式落下帷幕。从滇池之畔的科普暖流,到整合医学的星辰大海,2025 CCHIO科普大会以人文关怀为底色,以整合思维为脉络,既展现了CACA在科普领域的顶层设计,也通过真实故事与跨界合作,让科普真正成为抗击肿瘤的社会性力量。正如樊代明院士所言:“科普是医学的另一种治疗——它治愈恐惧,播种希望。”这场春城之约,正以科普为帆,推动中国肿瘤防治事业驶向更广阔的未来。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