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协会动态  >  专业委员会动态
第六届协和国际淋巴肿瘤研讨会在津召开
2025-10-28 21:48
图片

  2025年10月24日至26日,第六届协和国际淋巴肿瘤研讨会在天津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血液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血液肿瘤整合护理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血液与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

  开幕盛况

  金秋十月,群贤毕至。第六届协和国际淋巴肿瘤研讨会延续了往届的高规格、高水平,汇聚了来自国内外淋巴肿瘤领域的顶尖专家和学者。

  开幕式由大会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邱录贵教授主持。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常子奎教授,中国抗癌协会秘书长赵勇,华中科技大学血液病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生物靶向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胡豫教授,大会荣誉主席、哈佛大学医学院Dana-Farber癌症研究院Ken C.Anderson教授分别进行开幕式致辞,充分肯定了会议在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并预祝本次大会圆满顺利举办。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次大会共同主席、江苏省人民医院淋巴瘤中心主任李建勇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纪春岩教授也分别为下午的主旨报告进行了开场致辞。

图片
图片

  主旨报告第一场

  哈佛大学医学院Dana-Farber癌症研究院Nikhil C. Munshi, M.D.教授以“The Road Map to Cure Multiple Myeloma: From Biology to Treatment Strategy”为题,通过线上方式进行了深度分享。他系统阐述了多发性骨髓瘤的生物学基础和治疗策略演进,虽治疗进展显著,仍存在细胞清除不足与耐药问题,需强调早期治疗和MRD监测。

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沈志祥教授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郝牧教授主持。

图片
图片

  沈志祥教授、郝牧教授共同主持

  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Paul G. Richardson教授以“The Advances and Challenges of High Risk Multiple Myeloma: From Biology to Treatment Strategy”为题进行了学术汇报。报告中,深入探讨了高危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难点与突破。他强调全面分析肿瘤特征和宿主免疫微环境在克服现有治疗方案耐药方面的关键作用。

图片

  华中科技大学血液病学研究所胡豫教授和中南大学肿瘤研究所周文教授共同主持。

图片

  胡豫教授、周文教授共同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以“淋巴瘤转化医学研究:机理解析-诊断重构-靶向创新”为题进行了学术汇报,系统阐述了淋巴瘤转化医学研究的完整链条,为开发新型靶向药物和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图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江虎军教授和山东省肿瘤医院李增军教授共同主持。

图片

  江虎军教授、李增军教授共同主持

  丹纳法伯癌症研究所Steven Treon教授以“LPL/WM: Biology, pathogenesis and current treatment”为题进行学术汇报,指出对MYD88和CXCR4突变信号传导的认知进步,为推进WM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机遇。

图片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胡建达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钱文斌教授共同主持。

图片

  胡建达教授、钱文斌教授共同主持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钟茜教授以“EBV与淋巴肿瘤:发病机制与靶向治疗”为题进行学术汇报,她系统阐述了EB病毒在EBV相关淋巴瘤发生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及靶向干预新策略。展示了基于gp42、gB等靶点的纳米颗粒疫苗与全人源中和抗体在 preclinical 模型中取得的显著保护效果,为克服EBV疫苗研发瓶颈提供了理论依据。

图片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小秋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黄亮教授共同主持。

图片

  李小秋教授、黄亮教授共同主持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邱录贵教授以“多发性骨髓瘤的治愈之路:我们的思考与实践”为题进行了学术汇报,系统阐述了中国MM诊疗从生存延迈向功能性治愈的突破性进展。研究团队创新性构建了动态预后分层治疗体系,为不同风险层次患者的精准治愈策略提供了关键理论与实践路径,全面展示了其团队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领域的成果与思考。

图片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卫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邹德慧教授共同主持。

图片

  徐卫教授、邹德慧教授共同主持

  哥伦比亚大学Lily Wang(王莉莉)教授以“Targeting OXPHOS and lipid metabolism in Richter’s syndrome”为题进行了学术汇报。她聚焦于Richter综合征(RS),即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向侵袭性淋巴瘤转化的棘手问题,为RS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图片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曦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洁平教授共同主持。

图片

  张曦教授、陈洁平教授共同主持

  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Ken H. Young(何旭华)教授以“Harmonizing the WHO and ICC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Supports Best Oncology Practice”为题进行了精彩汇报,他详细介绍了ICC和WHO两大分类体系的异同,深入探讨了在生物标志物和分子遗传方面应如何推进以确保临床诊断的正确性。

图片

  西北大学附属医院陈协群教授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付蓉教授共同主持。

图片

  陈协群教授、付蓉教授共同主持

  主旨报告第二场

  25日下午进行第二场大会主旨报告,多位专家继续就淋巴肿瘤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休斯顿卫理公会研究所癌症中心Qing Yi(易庆)教授以“Targeting tumor and it’s microenvironment for myeloma therapy”为题进行学术汇报,深入探讨了靶向肿瘤及其微环境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新策略。

图片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与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张好建教授共同主持了本环节的开场。

图片

  吴德沛教授、张好建教授共同主持

  休斯顿卫理公会研究所尼尔癌症中心Jing Yang(杨静)教授分享了题为“Targeting pathways of drug resistance in multiple myeloma”的研究成果,聚焦于多发性骨髓瘤的耐药通路机制及应对策略。

图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蔡真教授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高春记教授共同主持。

图片

  蔡真教授、高春记教授共同主持

  中南大学肿瘤研究所周文教授以“多发性骨髓瘤发病机制研究-代谢组学”为题,从代谢的全新视角,破译了多发性骨髓瘤的耐药难题,为克服骨髓瘤临床耐药提供了颠覆性的治疗策略。

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侯健教授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霆教授共同主持。

图片

  侯健教授、刘霆教授共同主持

  瑞士贝林佐纳肿瘤研究所Davide Rossi教授带来了“Study Advances of Extranodal Lymphoma of IELSG: from Biology, Pathogenesis to Current Therapy”的精彩报告。他介绍了用于治疗定制黄金时期的生物标志物,其中包括转化以及播散性边缘区淋巴瘤的侵袭性表现。

图片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张晓辉教授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石莉红教授共同主持。

图片

  张晓辉教授、石莉红教授共同主持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韩为东教授就“细胞表面糖盾与免疫识别一从肿瘤免疫逃逸到通用CART的免疫耐受”这一热点议题发表了演讲,进一步探讨了如何通过靶向糖基化屏障开发新一代通用型CAR-T疗法,为突破当前肿瘤免疫治疗瓶颈开辟了重要路径。

图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金洁教授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刘启发教授共同主持。

图片

  金洁教授、刘启发教授共同主持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玉教授汇报了关于“P53与淋巴瘤:发病与耐药机制及靶向治疗策略”的最新研究。深入分析了P53在淋巴瘤发病与耐药中的重要作用,为淋巴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图片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宋永平教授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常英军教授共同主持。

图片

  宋永平教授、常英军教授共同主持

  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的John Allan教授以“Biology and Targeting Therapy for CLL: Current and Future Approaches”为题,梳理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生物学与靶向治疗现状与未来。

图片

  上海同济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梁爱斌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洪登礼教授共同主持。

图片

  梁爱斌教授、洪登礼教授共同主持

  意大利都灵大学Antonio Palumbo教授以“New horizons: Optimising outcomes in RRMM”为题进行演讲,探讨了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新策略,为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描绘了新蓝图。

图片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肖志坚教授与中山大学潘景轩教授共同主持。

图片

  肖志坚教授、潘景轩教授共同主持

  当我们站在第六届协和国际淋巴肿瘤研讨会成功举办的镁光灯下,回顾我们之所以能够汇聚全球智慧、引领行业前沿的底气与实力,其根源深植于淋巴肿瘤诊疗中心25年开拓进取的深厚积累。今年,恰逢中心成立25周年,这场国际盛会,正是对淋巴肿瘤诊疗中心四分之一个世纪奋斗历程的最好献礼与最高检阅。

图片

  回首2000年,我们从最初的“血液五科”起步,筚路蓝缕,初心如炬。2007年,“淋巴瘤诊疗中心”正式成立,标志着我们迈向专业化、体系化的新征程。25年来,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从24张病床到如今拥有90张床位的四个现代化病区日间病房、移植病房和国际一流实验室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从单纯临床诊疗到“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双轮驱动的战略升级。

图片

  这25年,是人才辈出、薪火相传的25年。在邱录贵教授等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下,我们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能打硬仗的精英团队,他们已成为我国淋巴肿瘤领域的中坚力量。这25年,更是我们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25年。我们不仅率先建立“协和国际淋巴肿瘤高峰论坛”这一高质量学术品牌,更通过与美国Dana-Farber等顶级癌症中心深度合作,将国际视野融入本土创新。我们牵头或参与制定了十余项国家级诊疗指南与共识,让“血研所方案”成为规范中国淋巴肿瘤诊疗的“金标准”。

  25载风雨兼程,我们始终以临床研究为基石,以患者获益为最终目标。正是这份历史的积淀,铸就了我们今日的自信与担当。站在25周年的新起点上,我们承办此次盛会,既是对过往辉煌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征途的宣誓:我们将继续勇立潮头,为攻克淋巴肿瘤、建设“健康中国”贡献我们全部的智慧与力量!

  闭幕总结

  大会闭幕式由大会荣誉主席、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邱录贵教授致辞,对各位参会专家、学者和同仁的支持表示感谢。邱录贵教授最后指出,本届研讨会聚焦淋巴肿瘤领域的基础与转化研究,涵盖了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和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淋巴系统肿瘤的最新进展,为国内外学者和研究机构搭建了交流新观点、激发新思路、探讨新问题、拓展新合作的平台。

图片
图片

  协和国际淋巴肿瘤研讨会以线下参会结合线上直播、转播的形式成功举办。作为国内血液淋巴肿瘤领域的品牌学术会议,本次大会吸引了国内外众多顶尖专家学者、临床医师及研究机构代表参与,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交流研讨热烈深入。

图片

  作为我国血液淋巴肿瘤领域的标杆性学术会议,协和国际淋巴肿瘤研讨会自创办以来,始终以“促进学术交流、提升诊疗水平、服务患者需求”为宗旨,已逐步发展成为连接国内外顶尖学术资源、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纽带。两天的会议共有近650位专家学者不远万里亲临现场,同时中国抗癌协会客户端、CCMTV血液肿瘤频道、肿瘤资讯、临床科学家等多家媒体同时参与直播,线上观看人次超40万。我们深切感受到业界对“协和”品牌的信任,以及对知识的共同渴求。此次会议持续影响力不仅为我国淋巴肿瘤学科的规范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更成为激发本土创新活力、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的关键引擎。

  (血液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