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李佳乐
作为一名仍在医学殿堂门前叩击的医学生,日常被浩瀚的课本知识、繁复的病理机制所包围,有时难免会陷入“见木不见林”的困惑。然而,在线上参与了本次MDT to HIM(第十期):胶质瘤整合治疗统揽下药物治疗研讨会后,对于樊院士提出的整合医学思想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与感受。
本次的会议,内容宏富,理念前沿,令人深受启发。它不仅是一场知识的更新,更是一次诊疗思维的革新。会议所传递的核心精神,可以凝练为“整合”与“精准”二字,这代表了当前乃至未来肿瘤治疗发展的明确方向。
一、整合的网络:从学科壁垒到个性方案
在课堂里,我们学习的是“单点知识”:胶质瘤的治疗,外科原则是什么,化疗方案有哪些。但会议中贯穿始终的“MDT to HIM”理念与“整合医学”的实践,让我意识到,现代名医大家比拼的早已不是单一技术的精湛,而是要求我们打破学科壁垒,将外科、内科、放疗、影像、病理、护理乃至中医和营养支持等力量有机融合,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整合方案。这仿佛将我之前脑海中散落的知识点,串联成了一张立体的、动态的网络。
二、精准的基石:从概念到实践的闭环
“精准医学”这个词,在课本里只是一个时髦的概念。但在此次会议上,它化为了一个个具体、可感、甚至令人振奋的案例。江涛院士团队的研究尤其让我深受触动:从发现 PTPRZ1-MET 融合基因,到研发出靶向药布瑞替尼,再到推动药物上市、纳入医保,整个过程形成了一条完整的 “从科研到救人” 的闭环。。樊院士常叮嘱我们 “要研究与临床紧密相关的问题”,这个案例恰恰给出了最生动的回应:科研不是实验室里的 “闭门造车”,而是要盯着患者的真实需求。这远不只是一个科学成功的故事,更清晰地照见了基础研究与临床需求之间那扇可被推开的门。
三、中国之声:从跟跑到引领
其中令人振奋的是,会议中多次展现了中国医学的力量。会议中频繁出现的“中国学者”、“中国指南”、“中国创新药”,给我注入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职业信心。从中国学者在国际顶级期刊的独立发声,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研发并成功纳入医保,再到CACA指南纳入中国证据、彰显中国特色,无不说明中国肿瘤学界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这些都清晰地告诉我们:我们正站在中国肿瘤治疗从追赶到引领的历史节点上。
展望未来,从“抗癌”、“控瘤”到“扶生”的肿瘤治疗理念,以及“All for cancer”等三个策略,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更为人性化、全局化的医学图景。医学正从循证医学向兼顾证据、经验与患者价值的“询问医学”迈进。
于我而言,这次会议既是思想的洗礼,更是视野的拓展。它让我清晰看到了一个兼具整合思维、精准实践与人文关怀的医学未来。作为即将步入临床岗位的医学生,我会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在后续学习中更主动地培养整合思维,努力成长为一名不负时代期许、不负患者托付的合格新一代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