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会员服务  >  会员之声
苗格 | 从MDT到HIM:整合医疗的循环再思考
2025-10-21 22:09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苗格

  作为一名医学研究生,参加本次“MDT to HIM(第10期):脑胶质瘤整合治疗统览下药物治疗研讨会”的线上学习,我最大的感受是:从“MDT(多学科会诊)”走向“HIM(整体整合医学)”,不只是把各专科排排坐,而是以“全病程—全要素—全人群”为轴心,把循证指南、真实世界证据与临床路径深度耦合。过去我对胶质瘤的理解更多停留在外科、放疗、化疗等“单点最优”,而这场会议让我意识到,真正影响患者结局的是“系统最优”:诊断分层是否精准、治疗顺序是否合理、并发症与毒副反应是否被前瞻性管理、功能与营养是否被同频纳入,以及患者与家属是否被纳入共同决策。

  首先,指南引领与路径化落地贯穿始终。会议从最新诊疗指南与外科策略谈起,不仅更新了边界切除、术中导航与功能保护等关键点,更把“术前评估—术中监测—术后康复”的连续性强调为“路径节点”。我体会到,指南不是静态条文,而是要转译为“到院即走的标准化流程”:首诊影像分级、分子病理完善、MDT快速决策与随访节点前置,这些都决定了后续治疗的上限。

  其次,系统治疗的整合逻辑让我受益匪浅。药物治疗不再是“替补队员”,而是在分子分型、风险分层基础上的“主轴变量”。传统替莫唑胺方案、复发后的再挑战、临床试验入组窗口,被放在同一张“时序化治疗长轴”上讨论——这让我意识到,疗效并非只由药物本身决定,还取决于与手术、放疗的配伍顺序和实时的疗效/毒性评估闭环。

  第三,会议把营养、康复与并发症管理纳入同屏,这与我最近学习整合肿瘤营养的体会高度一致。营养不再是“可做可不做”的辅助手段,而是耐受治疗、促进修复、提升生活质量的“基础设施”。在胶质瘤患者的长期管理中,吞咽/进食功能训练、皮质兴奋性与认知康复、癫痫与静坐不能等并发症的系统化管理,都是决定“功能获益”的关键变量。把功能与营养前移到治疗起点,能显著减少“治而不康”的隐性失败。

  第四,关于中医药的整合定位,我感到讨论很务实:不是与现代医学相互替代,而是在循证前提下参与症状控制、骨髓抑制与胃肠道反应的综合调护,面向“长期慢病化”管理目标。把其置于规范化试验与真实世界评价体系中,既能避免泛化,也能最大化其可复制性与可及性。

  第五,药物研发与临床试验的桥接同样启发我。围绕复发/难治、罕见分型的小样本困境,会议强调了生物标志物驱动的试验设计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各中心建设标准化数据要素与影像/病理共享平台,实现“从病例到证据”的快速转化。这让我意识到,青年医生不应只是试验的“执行者”,更应具备问题提出与方案设计的能力。

  从这场研讨会走出来,整合并不意味着广而散,而是少而精:在关键节点抓住真正决定结局的变量,在有限资源下把“该做的事”做对、做足、做准。对医生而言,最重要的是持续校准:用数据修正经验,用团队修正个体,用随访修正一时的判断。我也意识到,“整合”的难点不在共识,而在落地。它依赖标准化数据要素、可共享的影像与病理平台,也依赖跨学科的协作文化与透明的沟通机制。唯有当指南被转译为流程,当流程被监测为指标,当指标又反哺临床决策,整合医疗才会从理念变成惯例。青年医生的价值,恰在于成为这种循环的推动者:敏感地发现问题,耐心地积累证据,勇敢地提出更好的做法,并把它一以贯之地应用到每个具体的病人身上。

  这场研讨会让我更加笃定:整合并非简单相加,而是以患者为中心的系统工程。当指南、路径、证据与管理真正编织成网,脑胶质瘤治疗的“天花板”就会被一次次抬高;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每一个具体的病人、每一次慎重的决定里,把这张网织得更密、更稳、更有人文温度。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