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协会动态  >  协会动态
2025中俄抗癌峰会成功召开
2025-10-21 21:33

  2025年10月21日,中俄抗癌峰会成功召开。本次峰会由中国抗癌协会、CACA“一带一路”整合肿瘤医学共建单位(广东)、世界整合肿瘤学会共同主办。峰会吸引了来自中国、俄罗斯、挪威、捷克、沙特阿拉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等国观众,线上观看总人次突破1505万,彰显了国际癌症防控领域的广泛关注与热烈参与。

  本次峰会特邀四位来自中俄两国肿瘤抗癌领域领导人及知名专家作主题报告,分别是: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亚洲肿瘤学会主席、世界整合肿瘤学会会长樊代明院士,大连医科大学副校长、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夏云龙教授,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国立N. I. Pirogov医科大学家庭医学系主任、俄罗斯联邦功勋医生Grigory Roytberg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Napalkov 癌症中心主任、《实用肿瘤学》杂志主编Vladimir Moiseyenko 院士。本次峰会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疗与交流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理事袁芃教授与Napalkov 癌症中心主任顾问Bachvalova Anastasia Alexandrovna教授担任学术主持。中国抗癌协会王瑛副理事长致开幕辞。

  王瑛副理事长在致辞中欢迎各国与会专家,强调国际协作在应对全球癌症挑战中的关键作用,并介绍了中国抗癌协会在推广适合中国人群的肿瘤诊疗指南、构建国际防控合作网络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她表示,协会迄今已举办25场国际峰会,期待本次会议为推动全球癌症防治汇聚更多智慧。

  发布中国方案,分享整合智慧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亚洲肿瘤学会主席、世界整合肿瘤学会会长樊代明院士发表了题为“中国肿瘤整合诊治的发展”的主题演讲,系统阐述了中国肿瘤整合医学(HIM)的创新理念,以及中国抗癌协会在推动其落地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樊院士提到,中国承担着全球近四分之一的肿瘤发病和三分之一的肿瘤死亡负担。针对本土化防治难题,樊院士以肝癌和食管癌的中西差异为例,强调建立适合国情的临床指南至关重要。为此,中国抗癌协会组织1.3万名专家,编写了涵盖53种肿瘤和60项技术的《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指南),该指南突出“防-筛-诊-治-康”全周期管理,以及“评-扶-控-护-生”的中国特色诊疗与管理经验。这一系统性的“中国方案”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构建本土化、高效率的癌症防控体系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理论支撑与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俄方前沿分享,共探治疗新径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国立N. I. Pirogov医科大学家庭医学系主任、俄罗斯联邦功勋医生Grigory Roytberg院士的讲座报告为“针对伴有骨转移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Lutetium-177 PSMA靶向放射性核素治疗:从分子基础到临床实践”。本次讲座由核医学研究所医生Svetlana Antonova教授进行分享,讲座中Antonova教授指出,约90%的前列腺癌患者会发生骨转移,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并分享了该领域最新进展——Lutetium-177放射性配体疗法。该方法针对前列腺癌骨转移问题,通过严格患者筛选(基于PSMA PET-CT)、疗效评估及毒性管理实现高效治疗。结果显示,患者总生存期提升至15.3个月,死亡风险下降38%,骨痛显著减轻,且药物毒性可控。未来,Lutetium-177 有望与免疫治疗等联合,为前列腺癌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聚焦肿瘤心脏,提升综合管理

  大连医科大学副校长、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围绕“肿瘤心脏病学:聚焦房颤”这一主题,分享了肿瘤与心房颤动的密切关联,系统阐述肿瘤患者房颤的高发病率及其对血栓栓塞、心衰和死亡风险的显著影响。内容涵盖肿瘤心脏病学的学科发展、相关指南更新、抗凝治疗策略选择,以及抗肿瘤药物与抗凝药物的相互作用管理,并创新性提出肿瘤本身导致房颤发生的可能机制。强调多学科协作与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旨在提升肿瘤合并房颤患者的综合管理能力,改善临床预后。

  直面药研乱象,回归医学本质

  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Napalkov 癌症中心主任、《实用肿瘤学》杂志主编Vladimir Moiseyenko 院士则带来了“面对肿瘤药企巨头,我们该何去何从?”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当前肿瘤药物研发存在过度商业化倾向。Moiseyenko院士用详细的数据展示,尽管新药频出,但对374个适应症的中位总生存期改善仅2.8个月。究其原因,90%临床研究已由药企主导,导致研发更关注投资回报而非患者实际受益。研究表明,部分药物在降低剂量或缩短疗程后仍能保持疗效,但标准方案仍采用更高剂量。Moiseyenko院士呼吁,应加强政府监管和支持独立临床研究,坚持以总生存期为核心评价指标,确保肿瘤治疗回归医学本质。

  圆桌深度探讨,共商学科发展

  圆桌讨论环节,与会专家聚焦于心脏肿瘤学的意义与发展进行讨论。Moiseyenko院士提问为何要关注心脏肿瘤学而非其他器官肿瘤学时,夏云龙教授指出,随着肿瘤治疗进步,癌症存活者增多,约20%-30%的患者受到心脏疾病影响,且心脏问题已成为影响肿瘤患者死亡率的重要因素。他强调,心脏肿瘤学虽复杂,但可防可治,需要多学科整合治疗模式。在讨论中,樊院士始终展现出整合医学开拓者的视野,将心脏保护置于全身器官保护的大框架下,既肯定了专科深耕的价值,又强调了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樊院士强调,中国抗癌协会已在整合医学理念指导下成立了70多个专委会,并牵头编写了17本器官保护指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CACA指南体系。他的发言不仅为这场跨国学术交流注入了中国智慧,更彰显了中国学者在推动全球肿瘤防治模式从“以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闭幕致辞

  学术交流结束后,俄罗斯亚洲工业企业家联合会驻中国办事处刘维宁主任在闭幕致辞中表示本次中俄抗癌峰会成功促进了两国科学家的深度交流,双方通过分享经验、碰撞观点,为未来新药研发与医疗创新注入了宝贵灵感。他坚信,本次会议将成为两国科研合作的重要起点,并展望未来能在药物研发、治疗技术与医疗器械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共同应对全球健康挑战。最后,刘维宁主席特别祝贺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期待以后中俄两国的合作。

  中俄两国作为守望相助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在政治、经济、科技领域的合作枝繁叶茂,而医疗卫生合作始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早期互派医学留学生的涓涓细流,到如今共筑“健康丝绸之路”的宽阔航道,两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交流历久弥新。本次中俄抗癌峰会不仅是中俄医学界的一次高峰对话,更是两大邻国在卫生领域深厚友谊与战略协作的又一见证,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