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会员服务  >  会员之声
秦妮平,王昱 | 从精准医学到靶态结合
2025-10-15 11:06

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 秦妮平

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专业委员会 王昱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康复委员会 师建国

  当前,肿瘤治疗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即从源于牛顿力学的“战争范式”转向更符合生命复杂性的“生态范式”。“战争范式” 指导下的精准医学,其核心是“寻找敌人并摧毁之”。它将肿瘤视为静态的“靶子”,追求的是武器的精准和火力的强大。然而,肿瘤是会进化、会转移的“智能敌人”,单一的打击往往会“按下葫芦浮起瓢”。 肿瘤不是由完全相同的细胞组成的,打掉了有A靶点的细胞,但可能还有不带A靶点、或者带有B、C靶点的细胞存活下来,导致耐药和复发。

  靶态结合的概念最早是在樊院士创作的《合之汇》中提出。“态”指患者身体的内在环境与整体状态,即“内稳态”或“土壤”。这包括了肿瘤微环境、全身状态、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等。

  “靶态结合” 则体现了 “生态范式” 的智慧。它将人体视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肿瘤只是这个系统失衡后滋生的“恶性杂草”。治疗的目的不再是单纯地“除草”,而是系统地改良“土壤”(调态),让机体生态系统恢复健康与平衡,从而让“杂草”无处滋生,即便滋生也难以肆虐。 在这种范式下,“打靶”是快速清除已生长杂草的有效手段,而“调态”才是维持花园长期健康的根本之道。

  现代医学建立在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等“还原论”的基础上,习惯于将事物不断拆分,找到最微小的致病单元进行干预。这种范式在抗生素、疫苗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到了肿瘤治疗,“找靶点”完美契合这种范式。加之“打靶”的效果可以在短期内通过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量化评估,容易得出“硬数据”。而“调态”的效果(如生活质量改善、长期生存率提升、免疫系统功能增强)往往更综合、更长期,难以用单一指标衡量,导致其“循证医学证据”被认为“不够硬”。因此,推动“靶态结合”的普及,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循证医学理念的自我进化。我们不能用衡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简单线性标准,去衡量“改良整个生态系统”的复杂系统工程。评价肿瘤治疗的效果我们需要新的终点指标,除了传统的“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必须将生活质量、免疫功能评分、机体衰竭指数等代表“人的状态”的复合指标,提升到与肿瘤缩小同等重要的地位。打破“唯RCT(随机对照试验)论”的桎梏,建立一套能证明“让患者活得更好、更久”的多元证据体系。

  一个强大的身体状态,是任何“打靶”治疗能够起效的根本平台。 一个极度虚弱、营养匮乏、免疫崩溃的身体,即使有再精准的靶向药,也往往因为无法耐受副作用或根本激发不出药效而失败。因此“只打靶”远远不够。“打靶”是锋利的矛,而“调态”是坚固的盾和滋养矛的土壤。

  “靶态结合”是“精准医学”在实践中的深化和升级。“靶态结合”绝非简单的“中西结合”或“手段叠加”,而是一场深刻的医学哲学革命。它要求我们将视线从显微镜下的基因序列,重新收回到鲜活而完整的“人”身上。这意味着一场从教育、科研到临床实践的全面变革:培养医生的系统思维,构建“调态”的循证新标准,最终打造以患者生命质量为核心的医疗价值体系。从“精准打击”到“系统调控”,这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医学回归其“以人为本”初心的必然之路。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