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会员服务  >  会员之声
郭文静 | 医学的人文进阶:当抗癌之战进入“护心”时代——观《CACA前沿播第28期》有感
2025-10-11 16:23

  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郭文静

  当“癌症变成慢性病”从愿景照进现实,治疗策略与医学理念,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观看了《CACA前沿播第28期: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s治疗相关心血管不良事件》,并结合康小红教授团队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重磅研究,我深刻地感受到,肿瘤治疗正在从一场高歌猛进的“对瘤冲锋战”,转向一场更为精密、也更富温情的“生命全面守护战”。这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医学思想从“治病”到“保人”的人文进阶。

  首先,这是治疗理念的根本性转变:从“征服肿瘤”到“全程守护患者”。在过去,评价一个抗癌方案成功与否,几乎完全取决于肿瘤的缩小程度和无进展生存期的延长。我们手持EGFR-TKIs这样精准的“生物导弹”,将所有火力集中于EGFR这个靶点,一度沉浸在“攻城略地”的喜悦中。然而,康小红教授的研究如同一份详尽的“战后评估报告”,清晰地告诉我们:在摧毁肿瘤堡垒的同时,我们的“生命中枢”——心血管系统,也可能遭受不同程度的误伤。无论是奥希替尼带来的心律失常,还是阿美替尼关联的血管毒性,都警示我们,成功的治疗绝不能以牺牲患者的心脏健康为代价。这意味着,医生的职责不再仅仅是开出处方,更需要成为一名全程的“健康管家”,在疗效与毒性之间寻求最精巧的平衡,最终目标是让患者不仅“活得久”,更要“活得好”。

  其次,这一转变催生了实践模式的革新:从“单科作战”到“多学科协同(MDT)”。康教授的研究揭示了一个复杂而精细的毒性谱,这远非肿瘤科医生凭一己之力能够完美应对。当一位患者在使用奥希替尼期间出现QT间期延长,这需要心内科医生精准判断与干预;当考虑联合抗血管药物时,需要药师评估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当患者出现乏力、胸闷等症状时,需要甄别是心脏毒性还是其他原因。这一切,都凸显了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肿瘤-心脏MDT协作机制的极端重要性。这种协作不应是“出现问题了再会诊”的补救,而应是“治疗开始前就评估”的预案。它要求各学科专家打破壁垒,共同为患者绘制一份贯穿治疗始终的“生命线监护图”。这不仅是技术上的协作,更是以患者为中心的责任共同体。

  最后,前沿研究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的方向: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警与精准规避”。康教授团队运用先进的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不同EGFR-TKIs的心血管风险进行了精细排序,这本身就是未来医学走向“精准化”与“个体化”的生动体现。这项研究的价值在于,它让临床医生在制定最初的治疗方案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一位本身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或许应优先考虑对血压影响更小的药物;对于有潜在心律失常风险的患者,则需对奥希替尼的使用保持更高警惕。这推动着临床决策从“一刀切”走向“量体裁衣”。更重要的是,它为新药研发设立了新的标杆——未来的“明星药物”,必须在高效抗癌与低心血管毒性上取得双重优势。同时,这也呼唤更强大的生物标志物研究,以期在治疗前就能预测哪些患者是心血管高危人群,从而实现真正的“主动防御”。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