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会员服务  >  会员之声
任昱蒙 | 从“治病”到“救人”——肿瘤治疗中的心血管安全警示有感
2025-10-11 16:19

  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  任昱蒙

  在观看了最新一期的CACA前沿播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本期聚焦于非小细胞肺癌EGFR靶向药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它像一记警钟,响亮地敲在了每一位肿瘤领域从业者的心中。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药物副作用的数据分析,更是一次治疗理念的深刻革新。让我深刻体会到:当EGFR-TKIs把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逐步推向“慢病化”时代,心血管毒性已成为决定患者“活得长”与“活得好”的隐形天花板。

  本次播报的核心研究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肿瘤治疗的复杂性与精细化需求。过去,我们或许会为EGFR靶向药带来的显著疗效而欢欣鼓舞,但研究数据冷静地告诉我们,尤其是第三代药物如奥希替尼,在延长生存期的同时,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心血管风险。这深刻地警示我们,现代肿瘤学的目标不应仅仅是“消灭肿瘤”,更是“让患者活得长,更要活得好”。一个成功的治疗方案,必须是疗效与安全性的最佳平衡。

  本期内容揭示了“联合疗法”背后隐藏的风险。 为了攻克肿瘤,临床上常常采用“1+1”的联合策略,期望能达到大于2的效果。但研究结果显示,当EGFR-TKIs与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时,会显著增加高血压、血栓等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这让我深刻意识到,治疗的“组合拳”在攻击肿瘤的同时,也可能对机体造成“多重打击”。这要求我们在追求疗效最大化的道路上,必须更加如履薄冰,对任何治疗方案都进行全面的获益-风险评估,并及时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测。

  而本次播报也带给我很大的理念冲击:现代肿瘤治疗的目标,正从“治愈疾病”向“救治完整的一个人”转变。 随着肺癌患者生存期的不断延长,肿瘤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慢性病”。因此,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变得与生存时间同等重要。一个因靶向药导致严重心律失常或心功能损伤的患者,即使肿瘤得到控制,他的生活质量和远期预后也会大打折扣。这正是肿瘤心脏病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存在的巨大价值——它要求肿瘤科医生必须具备“保心”意识,而心内科医生也需要了解肿瘤治疗的最新进展。我们不仅是肿瘤科医护人员,更是患者生命长度的“守门人”。当PFS一次次被刷新时,如果总生存因心脏事件被抵消,所有努力都将归零。下一次问诊,当我们准备为患者选择奥希替尼时,我们可以多问一句:“您最近爬楼会喘吗?”多开一张超声申请单,多联系一次心内科会诊。也许,正是这些“多一步”,让精准靶向真正走向精准人文。

  本期CACA前沿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此前可能忽视的暗处。愿我们每一位临床医生都能成为“双栖”——左手握靶向药物,右手托心脏安全,让EGFR突变NSCLC患者不仅活得长,更活得健康、活得有尊严。虽聚焦于非小细胞肺癌的特定药物,但其背后所传递的理念却适用于整个肿瘤治疗领域。它标志着我们正进入一个更加理性、更加全面、也更加人性化的肿瘤治疗新时代。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