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李雪
作为一名刚刚踏入肿瘤学研究大门的青年,对于“顶尖学术”的想象,往往停留在高深莫测的模型与遥不可及的发现上。然而观看了第28期CACA前沿播——这场围绕BMJ发表的EGFR-TKIs心血管毒性研究展开的讨论后,我的认知被彻底刷新了。这不仅仅是一场学术报告,更是一次生动的“破壁”教学,还为我展现了未来医学研究的应有之貌。
龚亚斌教授的开场便颠覆了我的认知。我了解到EGFR-TKIs如何将晚期肺癌变成一种“慢病”,中位总生存期(OS)突破40甚至50个月的数据令人振奋。但我从未系统性地思考过,当患者带着肿瘤存活数年之久,他们需要面对的,除了癌症本身,还有什么?
会议揭示的答案让我警醒:是日益凸显的心血管毒性。那些在临床试验中因样本量、随访时间所限而被列为“罕见”的不良反应,在真实的“长程管理”中,却成为悬在患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屏幕上展示的奥希替尼治疗后出现心衰的真实病例,不再是文献里冰冷的个案,而是鲜活的生命在向我们发出警示。这让我明白,一个优秀的临床研究者或医生,绝不能只做“肿瘤的征服者”,更要成为“患者整体健康的守护者”。
更让我这个科研小白感到兴奋的,是本次研究采用的方法——系统评价与网状Meta分析。在王洁教授点评中提到“在拥挤的赛道上做出开创性研究”时,我深有感触。在EGFR-TKI这个被深度耕耘的领域,如何做出新意?本次研究给出了完美示范,团队没有停留在个案报道或小规模研究的层面,而是直接运用循证医学的“金标准”,整合全球的直接与间接证据,对十多种TKI药物及其联合方案的心血管毒性进行全景式、量化式的比较与排序。这为我们青年人树立了一个标杆:面对复杂的临床问题,我们要学会运用最尖端、最严谨的科研工具,从海量数据中提炼出能为临床决策提供直接依据的高级别证据。这不仅是一个研究,更是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这场讲座,是樊代明院士所倡导的“整合医学”理念最生动的注解。它完美诠释了何为“全人、全癌种、全流程”的“三全”原则:全人:关注的不再只是肺部的肿瘤病灶,更是患者的心脏功能、生活质量。全癌种:虽然聚焦肺癌,但其“肿瘤-心血管”共病的管理思路,可推广至所有慢病化肿瘤。全流程:从用药前的基础疾病评估,到治疗中的定期心功能监测,再到长期的风险防控,覆盖了诊疗全过程。
这为我们青年一代的职业生涯指明了方向:未来的肿瘤防治,必须是具备全局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我们需要懂肿瘤,也需要懂心脏;需要会用药,也需要会“防毒”。对我而言,这场90分钟的前沿播,是一次思想的升维。它让我看到,真正的医学进步,体现在对每一个生命细节的关怀与呵护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