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会员服务  >  会员之声
秦妮平 | 2025年诺贝尔医学奖启示
2025-10-09 09:14

 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 秦妮平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将桂冠授予了调节性T细胞的发现者,这远不止是对一项科学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一种医学哲学思想的加冕。

  一、动态平衡

  二十世纪的医学,尤其是在抗生素和免疫学兴起之后,医学与疾病的关系长期用“战争思想”来隐喻:疾病是外敌入侵,医生是将军,药物是子弹,治疗的目标是彻底消灭病原体。这套思想在对抗传染病中功勋卓著,但当面对自身免疫病、癌症等“内在的敌人”时,却显得力不从心,甚至适得其反。

  调节性T细胞的发现,为我们进一步证实了整合医学思想之——“动态平衡”。免疫系统不是一支寻找并摧毁敌人的军队,更像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不仅有负责攻击的“士兵”(效应T细胞),更有负责维和的“警察”(调节性T细胞)。健康,并非意味着没有冲突或绝对纯净,而是在攻击与抑制、破坏与修复之间达成了一种动态平衡。

  治疗疾病,不是你死我活的二元对立状态,而是进行生态修复。有时,“扶正”比“祛邪”更为根本。

  二、“自我”与“非我”的边界模糊化

  免疫学的经典问题是:“如何区分自我与非我?”传统的答案是:胸腺中的“中枢耐受”机制是维持免疫自稳的唯一途径,但调节性T细胞的发现彻底深化了这一认知——?“自我”的边界并非在发育初期一劳永逸地划定,而是在生命过程中通过外周免疫耐受机制持续、主动地维持。

  一个细胞的身份并非固定不变。它可以是攻击者,也可以是调解者,其功能取决于环境信号和分子对话。一个健康的系统,并非要清除所有“异己”,而是要具备与“无害的异己”甚至“有益的异己”共生的能力。这要求我们以一种更流动、更情境化的视角看待生命现象。

  三、治疗逻辑的辩证思维:从“抑制”到“增强”,从“增强”到“抑制”

  调节性T细胞的临床应用还有一个有趣的治疗逻辑相反的案例。

  在自身免疫病与移植领域:传统疗法是抑制整个免疫系统,但会带来严重副作用。新的思路是增强调节性T细胞这种“抑制性力量”,用加强刹车的方式来平息内在的混乱。在这里,“以抑促稳”成为可能。

  在癌症治疗领域:逻辑恰恰相反。为了增强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的能力,我们反而需要抑制调节性T细胞这种“抑制性力量”,即松开刹车,让免疫大军能放手一搏。

  对于不同场景中调节性T细胞的不同应用提示我们:没有绝对“好”或“坏”的靶点,只有在不恰当的地点、不恰当的时间出现的功能。 治疗的至高艺术,不是粗暴地激活或压制,而是需要根据不同的场景进行再校准。

  四、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整体健康为中心”

  这项发现进一步推动医学从关注“疾病实体”本身,转向关注承载疾病的“系统”即人的整体。

  过去,我们盯着类风湿关节炎中受损的关节,或I型糖尿病中凋亡的胰岛β细胞,思考如何阻止攻击。现在我们明白,病灶只是表象,根源在于整个免疫监控系统的失能。

  因此,未来的医学干预,可能越来越少地针对局部症状,而越来越多地着眼于对整个身体稳态的调节。而这也正是整合医学所强调:要不断增加人体自然力,来抵御和治愈疾病。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