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7日,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委会(CONS)和国际癌症支持疗法学会(MASCC)共同举办的——CONS Meets MASCC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来自中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的数十位肿瘤支持治疗领域专家学者通过线上和线下形式参会,围绕肿瘤症状管理、营养支持、心理护理、康复干预及耐药机制等热点问题展开深度学术交流。
中国抗癌协会副会长、亚洲肿瘤学会秘书长、世界整合肿瘤学会秘书长王瑛教授强调,癌症支持治疗是综合癌症治疗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已从“对症处理”升级为“全周期维护患者整体健康”。开幕式由中国抗癌协会国际交流部张丽军部长与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卢瑗瑗教授主持。
MASCC主席Florian Scotté教授在线上致辞中充分肯定了CACA与MASCC的合作价值,并着重强调癌症支持治疗对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治疗不良反应、保障治疗安全性与提升疗效具有关键性意义。
CONS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俊教授系统回顾了CACA与MASCC的合作历程,对Scotté教授长期以来为瑞金肿瘤支持治疗国际学术交流的贡献表示感谢。
在学术交流环节,Florian Scotté 教授率先作了题为《消化道毒性与症状管理》的主旨报告,强调“预防优先”原则及相应止吐方案,阐述了肠道毒性的管理办法。
日本医科大学 Hiroshi Yoshida 教授在讨论环节中强调了消化道毒性管理中新药的应用价值。张俊教授指出,CLDN18.2 靶向治疗在晚期胃癌中的应用日益增多,但治疗初始阶段恶心呕吐发生率较高,需加强动态监测。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姚庆华教授强调,基层医生需提升对支持治疗相关症状的识别能力,并应结合多学科团队(MDT)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邓艳红教授在报告中分享了近年日本、中国香港地区及内地的肿瘤临床试验情况,特别强调由中国牵头的临床研究取得显著成果,体现了中国临床科学家在全球领域的领导力。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邓艳红教授和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肖莉教授共同主持了第二学术环节:“幸存者护理模式的有效模式及其适用情境”。在“幸存者护理模式的有效模式及其适用情境”分会场,澳大利亚佛林德斯大学Raymond Chan教授首先指出传统肿瘤科医生主导的护理模式存在局限性,进而对比分析了多种有效的照护模式,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可推广“人工智能+社区护士+全科医生”的分层护理模式。
讨论环节中,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洪璇教授回顾了中国肿瘤支持治疗的相关资源分布与发展方向;山西白求恩医院安汉祥教授阐述了老年患者对人工智能接受度较低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瑞金医院吴珺玮教授提出人工智能工具预警准确性的具体举措;瑞金医院周尘飞教授则通过实例强调,应通过有效医患沟通引导分层随访,以避免资源浪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周尘飞教授的报告聚焦于“骨骼肌减少症与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疗效的关联性”。发现骨骼肌减少症因化疗、炎症反应等因素导致骨骼肌萎缩,进而影响消化道肿瘤患者的预后。通过回顾性研究,明确了三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疗效预测指标,并指出骨骼肌分泌因子可调节肿瘤微环境,其萎缩状态影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而运动干预可改善此状况。
第三学术环节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袁瑛教授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秦文星教授共同主持,聚焦三大主题::静冈癌症中心Tateaki Naito教授所作的“癌症相关恶病质的诊断和治疗”,西京医院卢媛媛教授呈现的“胃肠道癌症耐药机制”,日本医科大学Takeshi Yamada教授论述的“整合精准肿瘤学与支持性护理”,分别从各自领域阐释如何通过精准医疗技术指导个体化治疗,并强调支持性护理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减轻治疗副作用方面的核心价值,从而优化癌症全程诊疗体系。
此次会议围绕癌症支持治疗的“症状管理-幸存者护理-药物耐药-国际合作”四大议题,分享了10余项国际多中心研究、中国牵头的全球试验成果,为全球癌症支持治疗领域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在线观看人数超过12万;MASCC 主席Scotté教授在闭幕式中致谢中国团队,特别提及CONS在推动支持治疗国际交流进程中展现的卓越领导力,并展望未来持续深化肿瘤支持治疗在全球合作的前景。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委会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