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9日至20日,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超声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超声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承办的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超声诊疗规范化巡讲(广州站)暨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超声医学专委会第二届学术年会暨第三届超声造影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培训班” 在广州圆满落幕。会议汇聚国内外200余位超声医学、肿瘤医学、生物工程等多学科专家同道。本次盛会既是中国抗癌协会推动肿瘤超声诊疗规范化的重要实践,也是广东省肿瘤超声医学领域学术交流的年度盛会。
开幕式:多维聚力绘就发展蓝图
开幕式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周建华教授主持,国内外众多超声医学领域顶尖专家受邀出席。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助理、内科主任、国家杰青王峰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作为承办方将全力推动超声技术与多学科诊疗深度融合,助力华南地区肿瘤防治能力提升。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通过视频致辞表示了对肿瘤超声专委会的大力支持,同时也指明了肿瘤超声诊疗的发展方向。大会主席、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超声专委会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超声科主任魏玺教授指出,广州站作为巡讲第4站,将聚焦临床痛点与技术前沿,为规范诊疗注入新动能。
国际指南与前沿视野
国际专家的分享为会议注入全球视角,覆盖指南更新、技术应用与体系构建等多个维度。
美国放射学会超声造影LI-RADS指南现任主席、美国托马斯·杰斐逊大学医院 Andrej Lyshchik 教授解读了超声造影 LI-RADS 当前应用与未来方向,指出其建立了肝癌影像评估统一框架,正持续整合新证据并深化国际协调,未来将聚焦预后标志物等方向助力标准化诊疗。
前欧超联主席、英国伦敦国王学院 Paul Sidhu 教授以 “睾丸异常的 CEUS 诊断” 为主题,凸显血流灌注在良恶性鉴别中的关键价值,并进一步指出超声造影能显著改善睾丸异常中无血管区域的检出效果,尤其对早期扭转、节段性梗死等病变的诊断意义重大,辅助临床及时制定手术方案。
前世超联主席、丹麦哥本哈根大学 Christian Pállson Nolsøe 教授从全球视角阐述超声在抗癌之战的作用,围绕 “超声技术的成功衡量标准” 展开探讨,提出不应仅以科研论文数量评判价值,而需聚焦其实际应用场景与治疗效果;并指出热消融治疗成本较低且创伤微小,传统 “仅用于不可切除病灶” 的认知需经重新审视,倡导采用更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首尔国立大学医院终身教授 Jeong Min Lee 教授分享 “超声造影融合成像技术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强调该技术为经皮介入提供重要引导,可降低配准误差,能提升显示不清肝癌的消融疗效及小肝癌局部控制率。
临床攻坚与精准诊疗
国内专家围绕肿瘤超声诊疗展开探讨,破解实践难题聚焦临床痛点破解与精准诊疗,呈现从技术创新到场景落地的核心成果。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魏玺教授聚焦高时空特异性声控生物材料,展示其在肿瘤精准定位与靶向治疗中的突破性进展,为诊疗一体化提供新方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任杰教授提出 “持续水隔离” 为核心的甲状腺消融并发症防控方案,回答了“隔离液用什么”、“隔离液用多少”的两个关键问题,并研发了新型多功能水凝以助优化消融安全性与效率。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周建华教授分享了“超分辨超声造影在浅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的突破性成果。该技术突破声波衍射极限,在浅表脏器中可清晰呈现微细血管结构图,实现了血管结构与功能的精准定量分析,显著提升转移灶早期识别率。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程文教授详细讲解了肝脏介入出血并发症的分级防控体系,“四防四治”构成了 “全面评估 - 精准处理” 的全流程防控策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董怡教授针对非肝硬化背景下 HCC 超声造影特征展开解析,提出动态增强超声的定量灌注参数可辅助鉴别非肝硬化肝脏中的HCC与ICC。
河南省肿瘤医院李潜教授结合困难部位肝肿瘤消融的复杂临床案例指出,超声实时引导下的肝癌消融术联合应用液体隔离、超声造影等技术可对复杂部位肝肿瘤实现理想治疗效果。
场景适配与前沿探索
各位专家继续围绕多部位诊疗适配、智能辅助与功能测量等领域展开分享,拓展肿瘤超声的应用边界。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黄星教授分享高频超声+超声造影的术前定位应用:前者精准显影淋巴管结构与周边静脉,后者可视化淋巴液流动,二者联合简化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操作。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苏中振教授提出3DUS-WSI融合技术,成功定位肝癌微血管侵犯并构建诊断模型,为术前评估提供新思路,助力降低术后复发。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刘广健教授详解示卓安超声造影应用:其血管后期显像清晰显影病灶边界与脉管关系,对微小或显影不清的肝转移瘤可提升消融精准度、降低进展率。
中山大学陆遥教授阐述AI在超声图像分析中的作用,提出以多模态数据整合为核心的技术框架,通过特征筛选剔除冗余信息、挖掘互补价值。同时聚焦优化特征筛选与可解释性,通过空间定位与特征对齐实现精准辅助诊断。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李飞教授汇报了基于超声造影剂微泡非线性次谐波散射的压力测量技术,展望未来需开发专用设备与造影剂以推进临床转化。
主持人风采
闭幕总结:凝聚共识,锚定方向
魏玺主委在闭幕总结中指出,广州作为巡讲第四站,本次盛会实现了 “国际经验本土化、临床问题研究化、创新成果实用化” 的目标,为肿瘤超声诊疗树立新标杆。与会代表纷纷表示,本次会议既有国际指南的权威解读,又有临床实战的经验传承,更有医工融合的前沿探索;会议的举办将进一步凝聚行业共识,助力 “健康中国” 肿瘤防治战略在华南地区落地见效。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超声医学专业委员会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