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李雪
有幸聆听了2025年中美肝癌峰会的精彩内容,会议不仅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碰撞,清晰地勾勒出全球肝癌防治领域从对抗到对话、从分野到融合的未来图景。
峰会的开端便直面残酷的现实差异。樊代明院士展示的数据触目惊心:中国承担着全球近四分之一的癌症负担,肝癌五年生存率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近30个百分点的巨大鸿沟。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差距,更是不同疾病谱、病因学和社会医疗环境的直接体现。病因的“东西之别”:西方以HCV(丙肝)和酒精性肝病为主导的肝癌,与中国以HBV(乙肝)为核心的肝癌,在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上路径迥异。樊院士举的食管癌例子更是点睛之笔:中国高发的鳞癌与西方主流的腺癌,如同两种不同的疾病。这雄辩地证明,生搬硬套西方的指南,无异于“削足适履”。约瑟夫教授提出的观点极具启发性:肿瘤并非纯粹的“敌人”,而是身体的一部分,“杀死”肿瘤的同时可能“失去”生命。这与西方传统肿瘤学中强调“彻底清除”的战争隐喻形成了有趣的对比。他倡导的从“杀死”到“控制”,从“医生经验”到“患者报告结局”的转变,与中方强调的“整合医学”理念不谋而合,共同指向一个更人性化、更可持续的治疗方向。正是这种基于现实差异的碰撞,让双方都认识到单一模式的局限性,为融合奠定了基石。
本次峰会的核心亮点,在于展示了东西方智慧如何走向深度融合。整合医学理念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全程”和“整合”。它将预防、筛查、康复纳入体系,并创造性地融入中医智慧,强调“人”的整体性。其“全面评估、多维度支持、精准控瘤、器官功能保护、生存结局”的五要素方法,是一个系统性的、以患者长期生活质量为终极目标的解决方案。
会议上全球顶尖的肿瘤学家都在反思,肿瘤治疗的终点不应仅仅是影像学上的肿瘤缩小,更应是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生存尊严的维护。这种融合不再是简单的技术借鉴,而是哲学层面和治疗范式上的趋同。它标志着肝癌治疗正从“以疾病为中心”的旧范式,转向“以人的整体健康为中心”的新范式。
这场峰会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深远的:中国不再是追赶西方的“短板”,而是为全球癌症防治贡献“中国方案”的宝贵资源。CACA指南的推广,是中国医学界文化自信和学术自信的体现。峰会超1000万人在线的全球转播,以及世界整合肿瘤学大会的成立,预示着未来医学创新将更加依赖于这种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真正的突破性进展,必将诞生于东西方智慧的交叉点。
2025中美肝癌峰会告诉我们,面对肝癌这一共同敌人,东西方的答案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一道需要共同解答的融合题。道路或许漫长,但方向已经清晰:那就是携手并肩,超越地域与学科的壁垒,共同走向一个更精准、更人性化、也更富有智慧的“整合医学”时代,最终惠及全球每一位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