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丹桂飘香满古城;学术盛会,医者同心护健康。2025年9月13日至14日,中国抗癌协会消化道息肉及癌前病变专业委员会2025年年会在河北石家庄正定隆重举办。作为该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学术活动,大会由中国抗癌协会消化道息肉及癌前病变专委会主办、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承办,全国消化肿瘤领域顶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1035人次线下参会。以“聚焦前沿、规范诊疗、推动转化”为核心目标,大会旨在汇聚行业智慧、共探消化道肿瘤防治新路径,为癌前病变规范化管理与科研成果临床转化注入强劲动力,更以扎实的学术力量为“健康中国2030”战略落地筑牢根基。
大会开幕式在庄严热烈的氛围中启幕,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阎雪教授主持仪式。仪式伊始,河北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党委书记王贵英教授率先登台致辞。她代表承办单位向远道而来的嘉宾致以热烈欢迎,向长期扎根消化道肿瘤防治领域、深耕临床与科研一线的同仁表达诚挚敬意。随后,王贵英教授系统梳理医院在消化疾病领域的发展成果:从攻坚克难突破精准内镜诊疗技术临床瓶颈,到全力推动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落地转化;从创新组建多学科协作诊疗团队、打破学科壁垒,到持续强化区域辐射能力、提升消化疾病整体救治水平,医院始终以患者需求为核心导向,在临床诊疗与科研创新双赛道上稳健前行、成果丰硕。王贵英教授强调,医院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进一步释放平台资源优势,深化临床与科研“双轮驱动”发展模式,为我国消化道疾病防治事业贡献更多兼具专业性与实践性的“医大二院力量”。
河北医科大学党委书记于树江从医学教育与科研发展的战略高度发表讲话。他深刻指出,“防、筛、诊、治”全链条的深度贯通,既是降低肿瘤发病率、提升患者生存率的核心关键,更是推动我国肿瘤防治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于树江书记介绍,长期以来,河北医科大学始终锚定人民健康需求,在学科建设领域深耕不辍,成功打造多个国家级重点医学学科;在科研创新赛道持续发力,不断产出肿瘤防治领域高质量成果;在人才培养方面精准施策,培育出一批批扎根临床一线、深耕科研阵地的优秀医学人才。他明确表示,学校将继续扛起守护人民健康的使命担当,主动对接国家健康战略,以更优质的医学教育体系、更扎实的科研创新成果,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筑牢坚实根基。这番饱含责任与担当的话语,精准契合现场医务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引发全场强烈共鸣,掌声经久不息。
开幕式后,大会迎来关键里程碑——《伊立替康脂质体在消化系统肿瘤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发布仪式。王贵英教授携手顾晋、张忠涛、李恩孝、罗茜、江波、孙学军、魏东、熊斌、徐烨、钟鸣、姚宏伟、易波、庄競等十余位国内权威专家共同启动发布程序。在全场嘉宾的瞩目下,专家们一同点亮大屏幕,清脆的倒计时声中,共识正式发布,现场掌声雷动。这一时刻,标志着我国消化系统肿瘤规范化诊疗领域再迈坚实一步。
这份共识凝聚多学科智慧,深度融合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其制定历时数月,既紧密追踪国际消化系统肿瘤诊疗前沿,又充分结合中国患者临床特征与诊疗实际,为全国临床医生提供了科学可行的“中国方案”。发布仪式后,“共识解读”环节随即开启,由李恩孝教授与罗茜教授共同主持。专家团队围绕共识的循证依据、临床价值及推广应用展开深入解读,还结合典型病例细致讲解共识在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策略,助力参会医师快速将共识转化为临床实践,切实提升诊疗规范性与精准性。
作为大会核心学术板块,主旨论坛立足流行病学、病理学、内镜学、外科学四大维度,邀请国内相关领域权威专家,深入解读“防、筛、诊、治、康、评、扶、控、护、生”肿瘤整合防治十字策略,为参会者呈现了一场全方位的学术盛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顾晋教授以《AI肿瘤外科医生的必修课》为题,生动展示AI技术在手术规划、术中定位、术后并发症预测等领域的应用成果,清晰勾勒出AI赋能肿瘤外科的未来图景;国家癌症中心陈万青教授分享《基于液体活检技术的多癌筛查研究进展》,介绍血液中循环肿瘤DNA、微小RNA等标志物在多癌种早期筛查中的突破,为癌症早发现开辟新路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张忠涛教授在《高质量临床研究推动中国结直肠外科发展》中,强调高质量临床研究对验证新术式、优化治疗方案的关键作用,同步分享我国结直肠外科领域的标志性成果;河北医大二院王贵英教授则在《结直肠癌早筛诊治前沿探索及重要意义》中,结合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现状,着重强调早筛早诊对提升患者生存率的核心价值。此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钟芸诗教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海江教授、北京美中爱瑞肿瘤医院刘正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刘月平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姚宏伟教授等专家,还分别从内镜治疗创新、手术技术优化、病理AI应用等角度带来前沿报告,既包含技术迭代与学科融合的前瞻视角,又紧密围绕临床痛点,为提升诊疗精准性与安全性提供切实指导。
除主旨论坛外,大会还精心设置11个分论坛、专题会,2个闭门会及3场指南共识推进会,内容覆盖消化道肿瘤防治全领域,充分彰显多学科融合与学术前沿特色。“肿瘤研究前沿论坛”汇聚55位青年科学家,分享肿瘤免疫微环境、单细胞测序、类器官模型等前沿成果,从源头探寻肿瘤演进奥秘;“肿瘤转移专委会分会场”围绕肿瘤转移机制展开深度研讨,为临床防控提供理论支撑;“外科、内镜、综合治疗进展分会场”聚焦临床实操,专家们分享直肠癌中低位吻合新范式、内镜下息肉切除技术等内容,并结合病例讨论优化诊疗流程。专题会更精准对接临床需求:“炎症性肠病专题会”探讨疾病长期管理策略,“血小板管理和肿瘤免疫治疗进展专题会”聚焦治疗相关并发症处理,“肿瘤治疗相关性皮炎专题会”详解皮肤不良反应应对方案,每场交流均紧扣临床痛点,为参会医师提供实用解决方案。
共识研讨会与闭门会则为学科规范发展注入新动能。“中低位直肠癌手术消化道重建专家共识讨论会”由郑民华教授、张忠涛教授、田利国教授领衔,30余位专家共同更新共识内容,进一步规范术式选择与并发症处理;《右半结肠癌手术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巡讲石家庄站由北京协和医院肖毅教授主持,助力区域诊疗水平实现同质化;全委会闭门会总结过往工作、谋划未来方向,明确将加强基层医师培训、推进早筛技术普及列为重点任务。此外,《早期结直肠癌内镜非治愈性切除追加手术诊疗专家共识(英文版)》的制定、《中国消化道息肉及癌前病变管理指南(2024版)》的落地、《直肠黏膜下肿瘤内镜诊疗专家共识》的启动等工作,也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更细致的规范指导。
为期两天的盛会在热烈的学术交流中圆满落幕。古城正定不仅见证了这场消化道肿瘤防治领域的学术盛宴,更见证了医者守护人民健康的初心与担当。本次年会既全面展示我国在消化道息肉及癌前病变研究领域的整体实力与发展方向,又搭建起多学科协作、产学研用融合的交流平台,推动癌前病变防治向标准化、规范化、同质化迈进。未来,参会专家学者将带着大会共识与智慧返回临床一线,以更精准的技术、更扎实的科研、更规范的流程,共同守护人民群众的消化道健康,为推动我国消化道肿瘤防治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持续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