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医院肝胆胰外科 胡博
作为一名年轻肝胆外科医生,昨日参加的线上“肝癌整合治疗统览下药物治疗研讨会”如同一场精准的临床导航,让我对肝癌治疗的全局观与药物应用的精细化认知实现了显著跃升。会议中多学科视角的碰撞与前沿进展的分享,不仅刷新了我对传统治疗模式的认知,更明晰了外科手术与药物治疗协同发力的核心方向。
一、整合治疗理念:从“单一切除”到“全局管控”的思维转变
过往临床中,外科医生往往聚焦于肿瘤本身的可切除性,将手术作为治疗的核心终点。而本次研讨会深刻传递了“肝癌是全身性疾病”的核心共识——手术切除虽为关键根治手段,但需与局部治疗、系统治疗深度融合方能优化预后。对于初始肿瘤负荷较大、边界不清的患者,术前通过靶向药物(如仑伐替尼)联合PD-1抑制剂的新辅助治疗,不仅能使肿瘤缩小、清晰边界,为手术创造切除条件,更可通过治疗反应预判肿瘤生物学特性;而对于切缘阳性、伴血管侵犯等高危复发人群,术后规范的靶免联合辅助治疗,有望降低高达50%-70%的5年复发率。这种“术前转化-术中精准-术后巩固”的全周期药物干预思维,彻底打破了外科治疗的局限性。
二、药物治疗进展:为不同阶段患者提供精准解决方案
研讨会对药物治疗前沿的梳理,让我对各阶段肝癌的药物选择有了更清晰的指引。在晚期患者治疗领域,“双免疫时代”的到来令人振奋——双免疫组合获批一线治疗后,延长中位生存期,36%的患者实现肿瘤缩小,近40%可存活超过3年,且安全性与传统靶向药相当。而针对一线治疗失败的患者,二线方案亦有了更多选择:更换靶向药物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或联合局部放疗重塑微环境以增强免疫疗效,为耐药患者带来新希望。
在继发性肝癌治疗方面,会议特别强调了药物治疗需与原发灶管控同步推进。结合CEA、CA19-9等肿瘤标志物精准判断转移灶来源后,针对性的系统治疗可显著提升疗效。这些进展让我深刻认识到,药物已不再是手术的“辅助配角”,而是贯穿肝癌治疗全程的“核心力量”。
三、临床实践反思:在规范与个体化中寻求平衡
研讨会的病例讨论环节,让我对临床实践中的现实挑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肝癌的高度异质性导致药物疗效个体差异显著,如何在追求疗效的同时通过规范管理降低药物副作用,是外科医生必须面对的课题。例如对于术后辅助治疗,药物方案的选择、疗程的设定仍需更多临床证据支撑,而MDT团队的协同决策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解。
肝癌晚期疼痛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遵循三级止痛原则规范用药,必要时采用吗啡泵等精准给药方式,是实现“疗效与生活质量并重”的关键,这也提醒我在关注肿瘤控制的同时,需更注重患者的整体感受。
四、未来方向:以整合思维推动临床精进
此次研讨会让我明确了未来的精进方向:一是深化整合治疗理念,将药物治疗方案纳入术前评估与术后随访的常规体系,主动联合肿瘤科、影像科等构建MDT协作机制;二是追踪药物研发动态,及时将双免疫联合、创新抗体等前沿方案转化为临床实践;三是加强患者全周期管理,通过精准检测指导个体化治疗,兼顾疗效与安全性。
肝癌治疗已进入“整合为王”的时代,作为肝胆外科医生,唯有打破学科壁垒,将手术精准性与药物治疗科学性有机融合,才能为患者带来更长生存期与更好生活质量。此次研讨会的收获,必将成为我优化临床实践的重要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