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4日,由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主办、中国抗癌协会支持的的高端学术交流与战略对话平台“科技会客厅——生物医药新质生产力学术交流会”在京成功举办。本次会议聚焦“生物医药新质生产力”核心议题,汇聚逾120位顶尖科学家、临床专家、产业领袖及政策研究者,围绕肿瘤防治前沿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产业生态体系构建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度研讨,旨在凝聚智慧,共谋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截至发稿,本次会议共吸引32家媒体同步直播,获超892万人/次在线观看。
战略领航,聚焦生物医药新趋势
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宋军理事长在致辞中表示,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也是基础研究的重要支柱。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始终致力于在基因编辑突破、AI驱动药物研发、合成生物学跨界融合、临床转化协同创新等方面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创新的平台。希望借助本次科技会客厅,将药企创新需求与科研资源深度对接,充分发挥政府、学界、企业的力量。
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宋军理事长致辞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指出,要充分发挥协会的平台纽带用,凝聚跨学科资源、汇聚众人智慧,构建 "从临床到科研、从预防到治疗" 的整合生态。在产业发展层面,需通过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助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 这是国家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构建创新生态的政策的具体实践。他特别强调,创新成果转化不能仅依赖单一技术突破,更需要 "研审联动" 的机制保障,让先进知识与实践经验实现科学整合。此次搭建的 "科技会客厅" 正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载体。这一平台既为医学整合提供了跨领域交流空间,又通过 "产研学用" 深度交融的模式,加速了健康知识从专家到公众的传播链条——正如樊代明院士以 "厨师做饭、送饭到位、食客反馈" 生动阐释的科普闭环,让整合医学理念真正落地见效。
中国抗癌协会樊代明理事长致辞
随后,“科技会客厅”启动仪式在中国抗癌协会樊代明理事长、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宋军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马骏院士等领导专家的共同见证下正式启动。
科技会客厅启动仪式
为更好地发挥基金会在科技公益和创新驱动中的平台作用,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遴选确认了首批智库专家,并为各位受聘专家颁发了聘书。智库专家将成为推动科技会客厅发展的“最强大脑”,为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提供更多战略咨询、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关键支撑。
受聘专家
受聘专家
受聘专家
院士论坛:两大议题迸发思维火花
院士论坛,中国抗癌协会樊代明理事长带来了《CACA指南赋能肿瘤新质生产力》。樊院士指出,近7年来,中国抗癌协会完成了17项重大工作,即建大军、开大会、写大书、办大刊、立大规、开大讲、进大学、绘大图、举大考、立大项、发大作、颁大奖、开大播、建大营、拓大疆、结大果。樊院士将17项重大工作比喻为“17颗珍珠”,强调需用“整合”这条线串成“珍珠项链”,才能发挥最大价值。
以上工作均基于以“肿瘤防治、赢在整合”为核心理念的CACA指南。在指南的引领下,我国肿瘤治疗从“杀灭肿瘤”转化为“以病人为治疗中心”,从“循证医学”到“询证医学”。而CACA指南已与欧美指南形成“三足鼎立”格局,整合医学理念,正在改变世界医学发展走向。
樊代明院士作主旨演讲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院长马骏院士在《鼻咽癌的免疫治疗》中指出,我国鼻咽癌病例占世界47%,患病后对家庭和社会冲击较大。针对这一疾病的治疗痛点,马骏院士及团队开展系列研究,推动鼻咽癌治疗从“保生存”向“优生存”转变。
为降低放化疗后期后遗症,团队探索“缩小放疗范围”“降低顺铂剂量”等减毒策略,研究显示不降低患者生存率的同时,患者体力状态、情绪功能等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相关成果发表于《CA》《柳叶刀》《JAMA》《BMJ》等国际顶刊。
作为世界收治鼻咽癌患者最多的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正致力于不断提升我国鼻咽癌五年生存率,并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让患者不仅“活下来”,更能“活得好”。
马骏院士作主旨演讲
圆桌沙龙:成果、指南、方案充分联动
在圆桌沙龙环节,各位领导专家共话两大热点医学议题。第一场沙龙由湖南省肿瘤医院院长向华教授主持。
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教授分享了浙江省人民医院在改善甲状腺癌患者预后的积极尝试。在结合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浙江省人民医院设计ADC研究,并在中国抗癌协会支持下成立全国甲状腺癌低微分化癌的防治协作组,以期充分提高甲状腺癌患者预后生存率。
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 葛明华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唐勇教授主要讨论了本院广泛开展临床试验、借助创新药物不断革新疗法的例证,例如淋巴血液创新团队开创了本省首例难治型CAR-T治疗案例的先河。通过数据成熟度的不断提升,致力于获取更广泛的专家共识。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 唐勇
罗氏制药中国总裁边欣指出,想要实现新技术与指南规范的闭环,要在特定患者群体中获取广泛证据以支撑指南,但指南要关注证据中的缺失,以起到规范临床的目的。
罗氏制药中国总裁 边欣
河南工业大学副校长李鹏教授提出,在一批优秀青年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飞鸟实验室”成立,为各学科跨学科交流,实现创新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场域和平台。
河南工业大学副校长 李鹏
科创医疗集团董事长刘丽娜认为,在医疗器械注册推广阶段,非常依赖于指南的引导,借助其评价和真实世界研究,助力其加强产品安全性、有效性方面的数据支持。
科创医疗集团董事长 刘丽娜
国家胶类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海滨教授指出,在中医药研发中,早期沟通和新证据生成相辅相成。后续希望可以搭建创新机制,促进申办方、监管机构、协会、患者的多边交流。
国家胶类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刘海滨
第二场沙龙由《医师报》执行社长兼执行总编辑张艳萍主持。
重庆市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张维教授指出,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后,医院面临着如何让创新药进入医院的问题。希望未来能够加强医院与保险机构的谈判,以补充商业保险满足患者就诊需求。
重庆市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 张维
安徽省肿瘤医院院长袁双虎教授认为,在放射治疗领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瞄准的下一代质子重离子技术,可以实现在肿瘤部位的定向释放,未来若实现国产化,将成为一大重要突破和跨越。
安徽省肿瘤医院院长 袁双虎
海迈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邱雪峰表示,小口径人工血管有望于2027-2028年在国内获得注册。海迈医疗致力于8~10年打下基础,20年内成为产业大树。
海迈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 邱雪峰
翰森制药集团执行董事吕爱锋认为,当前中国创新医药正迅猛发展。创新研发第一大重要问题是临床研究的开展,第二大重要问题则是实现更大的商业化转化。
翰森制药集团执行董事 吕爱锋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马少华教授指出,为提高从方案设计到成果转化的成功率,首先要坚持以病人为服务中心,其次要加强三医联动,重视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和结果。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 马少华
九强生物董事长邹左军认为,医药企业发展,必须围绕生产让患者用得起的产品,利用伴随诊断、精准治疗,加大成本控制力度,促进医药产品更好地服务于民生福祉。
九强生物董事长 邹左军
结语:生物医药产业自立自强
在本次科技会客厅为期3个小时的学术交流中,各位与会专家“科技会客厅”的启动,聆听了院士专家的前沿学术报告,围绕生物医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议题进行了两场高质量研讨,从基础研究突破到临床转化应用,从技术创新驱动到产业协同发展,各位嘉宾的洞见勾勒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清晰路径。
放眼未来,希望借助此次会议的契机,持续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共同为加速实现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高水平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