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1日~9月3日,国际药学联合会第83届世界药学大会(FIP)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本次大会以“药学展望:绩效提升·协作共进·健康变革”为主题,围绕药学可持续发展、跨学科整合创新和精准匹配患者需求三大核心议题,探索现代医疗场景下药学的转型之路。
9月1日,由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药学委员会与肿瘤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共同承办的肿瘤药学分论坛成功召开。会议邀请多位药学领域大咖专家,以“精准诊疗·全程管理·融合创新”为主题,聚焦肿瘤药学前沿动态与临床实践挑战,围绕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转化、多学科协作服务模式创新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会议现场
开幕致辞
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姜帅教授的主持下,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王瑛教授在开场致辞中指出,本次论坛紧密围绕肿瘤药学的发展前沿,旨在推动药学服务深度融入临床诊疗全过程。随着肿瘤治疗日益精准化、个体化,肿瘤诊疗亟需加强多学科协作与用药管理创新。她期待与会专家通过深入交流,共同探索肿瘤药学服务的新模式,为提升肿瘤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质量贡献药学智慧。
王瑛教授
随后,国际药学联合会(FIP)副主席Robert Moss教授对中国在肿瘤药学领域的发展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欢迎各位中国专家来到丹麦分享前沿成果与药学服务经验。他希望在本次会议中各方能够增进友谊、促进沟通,共同为肿瘤药学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
Robert Moss 教授
最后,本次会议主席、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药学委员会执行主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董梅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作为国内肿瘤药学领域的先锋队伍,我们不仅具备先进的专业技术,还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此次走出国门,不仅是为了展示中国肿瘤药学的发展成果,更是为了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们将整合医学理念与肿瘤药学有机融合,积极推动“药学+临床”模式的落地,助力肿瘤药学学科实现长足发展。
董梅教授
姜帅教授
前沿分享,启迪思维
大会报告环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晓宇教授深入探讨了药师在肿瘤心脏病学中的核心价值。面对抗肿瘤治疗带来的心血管风险和肿瘤合并心血管疾病综合管理的用药难题,药师主动深入临床,通过实施治疗药物监测、评估相互作用及管理合并用药,为患者构建起贯穿治疗全程的用药安全防护网,保障肿瘤治疗顺利进行和患者安全。
李晓宇教授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万一教授分享了“胃肠间质瘤医药联合门诊的临床实践与产出”。该模式创新性地将药师深度融入多学科服务体系,实现“全程化药学服务”和“肿瘤MDT诊疗体系”的并行建设,在优化治疗方案、实现个体化用药、改善患者临床结局、提升用药安全性与依从性方面均展现出显著优势,为肿瘤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实践依据。
陈万一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姜帅教授从药学视角出发,深入探索肿瘤免疫治疗相关心脏毒性的优化管理策略。免疫治疗诱发的心肌炎等并发症存在诊断延迟、缺乏理想治疗方案等问题。药师可通过实施治疗药物监测、不良反应主动筛查及个体化用药建议,科学权衡抗肿瘤疗效与心血管安全性,在早期发现、快速诊断和及时治疗方面提供关键支持。
姜帅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宋再伟教授以“抗肿瘤药物监测(TDM)临床实施中的挑战”为题作精彩报告,TDM通过定时检测患者血药浓度揭示药物体内过程,是实现个体化给药、提升疗效、安全性的关键手段。但临床推广仍面临检测技术标准化不足、药效阈值界定模糊、成本效益争议等多重挑战,未来需通过多学科协作、技术革新与指南建设,共同推动TDM的规范化与精准化应用。
宋再伟教授
江苏省肿瘤医院魏继福教授围绕“IGF2BP3/HDLBP介导的血管生成拟态机制”主题进行专题分享,结合实验数据系统介绍这一机制在肿瘤耐药中的独特作用路径:通过增强共翻译转运过程,促进三阴性乳腺癌中抗血管生成治疗的耐药形成,为未来临床肿瘤耐药机制层面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魏继福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春雨教授以“西黄丸联合PD-1抑制剂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为主题,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初步证实西黄丸可增强PD-1抑制剂治疗效果,显著降低免疫治疗相关心肌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与严重程度。这一发现为中西医结合提升肿瘤免疫治疗效果、实现“减毒增效”提供了新思路与新证据。
李春雨教授
会议总结
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国内外肿瘤药学工作者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多位专家的前沿报告不仅展示了肿瘤药学在基础研究、临床服务模式创新及精准用药实践中的丰硕成果,更深刻体现了多学科协作在提升肿瘤治疗绩效、改善患者结局方面的核心价值,为全球范围内肿瘤药学的可持续发展与融合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
专家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