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任立伟
作为樊代明院士的硕士研究生,2025年8月27日有幸全程参与由导师领衔的“MDT to HIM(第8期):前列腺癌整合治疗统览下药物治疗研讨会”。此次会议聚焦前列腺癌的药物治疗整合路径,而樊院士的发言深刻贯穿了“合之策”哲学思想,令我受益匪浅。现将所思所感记录如下:
一、“局部整体,尽微至广”:前列腺癌治疗的辩证统一
樊院士开篇即援引《合之策(一)》的核心观点,强调前列腺癌治疗需兼顾局部靶向与整体调控的辩证关系。樊院士在开场主持中强调:“整合医学不是简单地把中医和西医放在一起,而是要在‘道’的层面实现融合。”这正是《合之策》系列中所倡导的“局部整体,尽微至广”“医技仁文,相辅相成”的核心思想。在会上,多位专家从手术、放疗、药学、护理、康复等多个维度展开讨论,不再是各自为政,而是围绕“患者为中心”进行多学科整合(MDT to HIM),真正实现了“防-筛-诊-治-康”全程管理。他指出:
局部之“微”:新型内分泌药物、基因靶向治疗等精准手段虽能直击肿瘤分子机制(如AR信号通路、基因突变),但若过度聚焦局部靶点,易陷入“降维过度、升维遇艰”的局限,忽视机体免疫微环境及全身代谢网络的协同影响。
整体之“广”:整合治疗要求将药物治疗置于多学科框架(MDT to HIM 3.0模式)中,统筹手术、放疗、康复及患者心理支持。例如,晚期患者需通过“动态组学预测靶点”结合“联合序贯治疗”,延长生存时间并提升生活质量。
四川省肿瘤医院廖红教授提到的“术前多参数核磁引导下的精准手术”,中山大学何丽茹教授介绍的“SBRT放疗技术与AI结合”,都是整合思维在临床中的生动体现。樊院士总结道:“局部为重,整体需全;整赖局撑,局靠整揽”——这一观点呼应了《合之策》中“横竖成田”的隐喻:前列腺癌治疗需以精准药物为“竖”(深度),以多学科整合为“横”(广度),方能开辟治愈新径。
二、“医分中西,整合致远”:药物治疗的跨界融合
针对前列腺癌的新型内分泌药物与中医增效策略,樊院士以《合之策(五)》为纲,提出中西医整合的实践路径:
西医之“术”:ADT(雄激素剥夺治疗)联合PARP抑制剂等方案虽能靶向抑制肿瘤,但易导致“正气易偏”(如代谢紊乱、骨丢失)。此时需借鉴中医“君臣佐使”理论,以补肾益气中药(如黄芪、淫羊藿)调和药毒,恢复机体平衡。
中医之“道”:中医“未病先防”思想可应用于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性管理。例如,通过“阴阳调和、气血通贯”的方剂设计,减轻化疗后的骨髓抑制。樊院士特别强调:“既秉精仪,亦持艾烟”——西医的精密仪器与中医的整体调护缺一不可,唯有“双璧合辉”,方能突破晚期前列腺癌的治疗瓶颈。
三、“机制疗效,询证实践”:个体化治疗的循证根基
在讨论药物临床转化时,樊院士结合《合之策(四)》,犀利指出当前困境与破局之道:
机制之困:前列腺癌的分子异质性导致“疗效各异”,单一靶向药易遇耐药。需通过“多维解析、智控毫端”的动态监测(如ctDNA、类器官模型),实现“分层精确、个体为先”的用药方案。
循证之钥:他强调“机制为基,疗效为果;随机对照,科研关键”。例如,新型AR拮抗剂的临床试验需纳入中医证型(如肾虚瘀阻)作为分层变量,通过“循证纠错、校正指南”,使整合治疗方案既具科学性,又契合国人体质。
他在发言中批评了当前过度依赖“微观机制”而忽视“整体疗效”的倾向,提出要从“循证医学”走向“询证医学”,不仅要看数据,更要问患者感受、问医生经验、问生命质量。
四、导师的哲思升华:医学的“道”与“术”
会议尾声,樊院士以《合之策》的宏阔视野总结道:“医界似田,何耕为善?横竖成田,田藏意远”。
在今晚的会议中也再次提到:“中医的哲学观应该指导整个医学的发展,包括西医。”这不是谁取代谁,而是让中医的“道”与西医的“术”相互赋能。例如,在前列腺癌治疗中,西医的PSMA-PET/CT精准分期与中医的“调理虚证”“扶正祛邪”相结合,既能精准打击,又能整体调理,这正是“中西合璧”的典范。前列腺癌的药物治疗如同耕耘:
“竖”为深耕靶点机制(分子探寻),
“横”为广纳多学科智慧(MDT to HIM),
唯有将“局部之精微”与“整体之统揽”融合,方能实现“患者疾苦,医者心牵”的终极目标。他更以“天理医理,大道至简”作结,呼吁学界以整合医学为舟,载患者驶向生之彼岸。
这次会议,不仅是一场学术盛宴,更是一次哲学洗礼。樊院士最后以“永远向前走,否定到最后”寄语青年医生。他说:“医学没有终点,只有不断整合、不断超越。”这句话让我深感作为一名医学研究生的责任,我们不能停留在某个技术或某个学科中,而应具备跨学科的视野、整合的思维和人文的关怀。樊院士的“合之策”思想,如暗夜明灯,照亮了前列腺癌药物治疗的整合之路。作为学生,我定当铭记导师教诲:在“局”中求精微,于“整”中谋全局,以“合”之智慧,践医者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