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医科大学靶向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陈建江
昨天晚上我看了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的 CACA 前沿播直播,真的特别有收获!整场90分钟的线上会议节奏紧凑却并不仓促,像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把中国胸部肿瘤外科近年的“高光”与“暗礁”一并呈现。最打动我的是三位讲者对“创新”一词的重新定义:它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把患者生存质量放回叙事中心的勇气。傅方求教授把荧光导航与三维重建比作“给肺叶装北斗”,让原本只能“盲切”的亚段手术有了厘米级精度;钟文昭教授则展示了一组术后三年肺功能曲线,证明“多保留 10% 的肺,就能让 30% 的病人重新爬回五楼的家”。那一刻,技术不再是冷冰冰的 P 值,而是病床边一声轻松的喘息。
点评环节同样精彩。杨帆教授没有简单唱赞歌,而是用“漏斗图”指出多中心数据仍存在的发表偏倚;朱正飞教授一句“别忘了 70% 的病人首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让会场弹幕瞬间安静。这些“泼冷水”式的提醒,反而让整场讨论拥有了学术应有的硬度。
张扬教授提出的“三维联动未来研究矩阵”——早筛影像组学、围术期免疫微环境、术后数字疗法——把单点创新串成了系统闭环。尤其“数字疗法”四个字,让我这个外行也心潮澎湃:也许有一天,出院不再是治疗的终点,而是一段可追踪、可干预、可陪伴的旅程。
屏幕最后定格在樊代明院士的总结:“抗癌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我们需要把科学的理性、医学的良知与人文的温度拧成一股绳。”镜头切回线上会议室,我看到 3000 多人在评论区齐刷刷打出“致敬”。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所谓观后感,其实是把别人的故事折叠进自己的生命体验。作为普通观众,我无法像专家那样在手术台上力挽狂澜,但我可以在亲友被诊断时递上一本靠谱的科普册,可以在社区筛查时做一次志愿者,把今晚被点燃的 90 分钟微光,折射到更远的角落。
|